北京琴书
前身是流行于清代河北安次县及北京郊区农村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早期仅为农人自娱,无专业艺人。
十九世纪末逐渐有了专业艺人到北京和天津演唱。通县乐亭大鼓艺人翟青山
在电台播唱时仅用一台扬琴伴奏,故名“单琴”。其曲调近似平谷调,只是板式皆用一板三眼。1949年因演员改用北京语言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
早期的曲目以长篇大书为主,如《三国演义》、《回龙传》等十余部,后来关学增与琴师吴长宝多年合作,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与技巧对北京琴书进行改进,唱调前半句多为数说,后半句拖腔,加入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调,有疾有缓。其曲目转多短段,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如《蓝桥会》《拾棉花》等。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山东琴书
中国曲艺曲种,流行于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中心的废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后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山东琴书最初叫扬琴,也有叫打扬琴的、唱小曲的,约形成于乾隆初年。早期为农民闲时自娱的庄家耍(又称玩局)。清末渐趋兴盛,名家辈出,分成了南、北、东三路 ,南路最早 ,以茹兴礼为代表 ,称为茹派 ,不用巧调花腔 ,重声腔 、咬字,唱段多愤世之作;北路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邓派,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见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则是以商业兴为代表的商派,唱腔优美,富有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东乱、北路、南路琴书三大流派。其叫法也不想同,如商业兴自称改良扬琴;邓九如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直今。
(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