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技巧
二人转讲究“唱、说、做、舞、绝”五功,这是二人转的核心技巧,没有这五功就不称其二人转了。
唱,指唱词和唱腔:二人转唱词多以七字句为主,偶尔也有七字以上的句子,但必须合辙押韵。一段唱词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根据人物故事情节每一节换一个韵。二人转唱腔丰富多彩,素有“九腔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九腔是;胡胡腔、柳子腔、咳咳腔、艾蒿腔、喝喝腔、糜子腔、佛腔、影腔、悠喝腔。十八调是:五更、放风筝、小拜年、小看戏、茉莉花、游寺、鸳鸯扣、茨山、拣棉花、下盘棋、画扇面、妈妈糊涂、喇叭牌子、红柳子、小翻车、靠山调、文武咳咳、三节板等。也就是演员在每句唱词末尾运用的调门,唱起来更加优美动听。
说,指说口、说白和数板:说口有三言五语的零碎口和大段的成口。成口中有散文体的平口,巧妙对话式的对口,韵文体的串口(也叫流口、俏口)。说口类似相声,只是语言风格有方言,观众听起来更亲切,更加大众化。
做,指表演动作:“千军万马,全靠咱俩”,这是二人转表演的特点。两位男女演员登台表演,时而叙述故事,时而进入角色,“跳出跳入,分包赶角”,表演的段子中不论出现几个人物,全由两个演员表演。演员在表演中刻画人物,比如上山、下山、坐船、骑马、挑担、格斗等。
舞,指舞蹈:二人转火暴热烈的气氛就是因为舞蹈,而是根据东北大秧歌等民间舞蹈形成。有跳跃、走场、翻身、扭秧歌、错步、转身、煽动两臂和两腕、抖动双肩等舞蹈动作。
绝,指各种绝技:二人转演出时除唱词外,还表演耍扇子、耍手绢、耍彩棒、耍灯(晚上演出时表演)、打花棍、挎大板、手玉子、顶碗、霸王鞭等武打杂技。这些就是绝活,表演得好有助于表达节目的内容,增加艺术感染力。
二人转根据脚本故事内容,人物行动,决定表演形式,表演要服从内容和人物行动,恰当地运用“唱、说、做、舞、绝”这五种技巧,做到功到天成,演员充分发挥才能“叫响”观众。
二人转现状
当今的二人转是以新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两个演员上台演出,过去女演员是主角,男的是配角,现在男的是主角,女的是配角。开场很少唱小帽,直接就说,同相声一样。有的上台就耍扇子,耍了一阵之后,再唱再说。在表演中,把相声的“说、学、逗、唱”运用到二人转中。说口也不像说口,也没有韵文体的串子口,而是三五句家常嗑;学的东西是流行歌曲。主要表演在逗字上,男演员连说带逗,女演员在一旁捧哏,你一句我一句,说些逗乐的嗑,文明高雅的少,低俗的多,偶尔也打情骂俏的成份。在表演动作上是挤眉弄眼,端肩缩脖,摇头晃脑,伸胳膊叉腿,翻跟头,打把式,熊步猴窜,前后滚翻,就地打抹抹等肢体表演应有尽有。再就是穿肥裤子吹气鼓包,或是裤子后面屁股上写上又白又粗两个大字“掌声”。
一场两个小时的演出,走马灯似的轮流上场,唱唱歌曲、翻翻跟头等肢体表演。至于二人转的人物故事情节戏很少见,这就是当今二人转现状。刚开始会有一部分观众鼓掌叫好,时间一长,天天就这么演下去,观众看不到新的东西也就不看了。
这样的二人转在当今会长久吗?
这样表演二人转不应该叫“二人转”,应该叫“二人闹”或叫“二人耍”。
对二人转民间艺术这么亵渎,值得商榷。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没有脚本怎么演呀”?其实,“文革”前出版部门和文化艺术部门都出版和发行了不少二人转作品,专供二人转演员演出。也培养不少二人转写作人才。只是“文革”后到现在出版部门和文化艺术部门谁也不出版二人转作品了。
从历史角度来看,二人转创作人才和作品失去传承,今后没有资料可存,更不能说有文化遗产可留芳于世了。
当今二人转没有壮大和发展,而是蜕化和消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就是当今二人转现状。
二人转的未来
东北二人转从开始诞生就是对观众寓教于乐,陶冶情操,传播知识的民间艺术。建国前传统“二人转”作品不少,不一一列举。建国后文艺出版部门和文化艺术部门出版不少“二人转”作品,辽、吉、黑三省文艺出版社出版不少二人转专集和二人转理论专著。希望这三家出版社再出版“二人转”作品,供“二人转”演员和广大城乡读者阅读;希望省市文化艺术部门每年出版不定期的有关“二人转”在各地演出活动的信息,以便交流和沟通情况;希望省市县文化艺术部门像黑山县那样,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这笔财富(包括二人转作品、二人转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让“二人转”这朵民间艺术之花茁壮成长和开放,才能够繁荣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广大城乡群众服务。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