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板式丰富旋律优美的潞安大鼓

2009-08-12 17:14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牛晓珉
潞安大鼓也称潞安鼓书,清朝末年源于长治,现在流行于长治、长子、屯留、壶关、潞城等县。

潞安大鼓也称潞安鼓书,清朝末年源于长治,现在流行于长治、长子、屯留、壶关、潞城等县。相传为卖唱艺人高福树首创。演唱以钢板击节,甩腔后以敲平鼓过门,时称 “干板腔”。后来,加上三弦伴奏。

传说长篇潞安大鼓书目有 《打登州》、《破孟州》、《燕王扫北》、《巧联珠》、《巧奇缘》等。小书段有《偷吃糕》等。

说唱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活动在农村,各种民俗事象是说唱艺术得以生存的基本依托。以前,在民间说唱队伍中,大多数曲种的艺人主要是盲人或半盲人。用人少、行动方便是说唱艺术生存的有利条件,演出形式简单是说唱艺术生存的重要条件,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外部条件,因此活动比较频繁。千百年来,说书艺人用群众熟悉的地方语言、地方音调,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说唱着当地人们喜闻乐听的故事。

    ■潞安大鼓的源与流

长治素有“曲艺之乡”之称,早在宋代境内就有说唱艺人演出。潞安大鼓是我省的主要曲种之一,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长治市)一带而得名。乾隆年间,在吸取当地梆子腔、落子腔、民间音乐等素材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唱形式—— 潞安大鼓。如今的潞安鼓书板式丰富、旋律优美动听、韵味独特,成为我省和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

早期的潞安大鼓表演者主要是盲艺人,游走四方,说唱乞食,糊口谋生。旧时,潞安大鼓的说唱艺人多为盲艺人,而且多为单独活动,经常受到欺凌,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清乾隆三年(1738年),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召集了潞安府八县133名艺人,成立了较为严密的行会组织“盲子队”,后易名“三皇总会”,路占元和董祥五分别任正副会长 (也称掌教),按师承体系和地域分布成立了七个分会,分别由较有威望的老艺人任掌教,群众称其为“瞎官”,并制订了相关的行规以规范本行业艺人的言行。如:“一不可扰行乱利,二不要行恨行人。三不可错行纰路,四不可仗瞽行凶,五不可私传流星,六不可盗物藏身,七不可爱财见小,八不可背师忘情,九不可不走正路,十不可无浅无深”。每年他们要举行一定的活动,其中有一项是进行献艺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说唱技艺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该组织对盲艺人的生存权利起到了保护作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