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东北二人转:它咋就这么火?

2009-05-23 07: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商越
作为地道的“草根”艺术,二人转是东北农民最为喜爱的一种娱乐消遣。东北二人转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二人转的承认,也是对东北这批民间艺人的认

作为地道的“草根”艺术,二人转是东北农民最为喜爱的一种娱乐消遣。去年6月2日,东北二人转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二人转的承认,也是对东北这批民间艺人的认可。作为东北二人转的领军人物,赵本山闻讯后更是欣喜地表示:“二人转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二人转会有更适合的生长环境,这是件大喜之事。”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剧作家崔凯激动地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二人转生命历程中一次最大的荣耀。”近日,笔者专程采访了这位资深二人转编剧,请他为大家破解“东北二人转红火之谜”。

乡土起源

二人转产生于田间地头,是东北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形式。在东北漫长的冬天,人们“猫冬”“猫”出了二人转。

俗话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是东北这片黑土地产生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近300年的历史,在明末清初已经很红火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等姊妹艺术,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产生于田间地头,是东北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形式。因为在东北漫长的冬天,老百姓迫切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俗话说“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艺人们在村镇、地头走场,那些收了庄稼趁农闲唱戏的叫“高粱红”,全年都唱的叫“四季青”。演出形式可以说是“一树多枝”,有单出头(就是一个演员表演),也有二人和多人表演(也叫拉场戏)。但大多为一男一女化装成一丑一旦,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它的演出不需要豪华的场所,发展中兼收并蓄,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里面饱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它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东北的文化、民俗、道德和观念,可以说是“东北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现在有400多个保留剧目,有很多名段,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西厢》、《包公赔情》、《王二姐思夫》、《蓝桥》和《杨八姐游村》等。

为何红火

二人转能红火,离不开其灵变的表演,更离不开改革的机缘与对民众生活的贴近。说到底,正是因为二人转内在气质与外在环境的和谐共融,才有了今天热闹的局面。

灵变

中国原有300多个曲种剧种,而现在只剩几十个,很多已经成为被挽救的对象,没有演出场所,缺少演员,失去观众,如今几乎看不到了。而二人转能发展到今天,跟他不断吸收不同艺术形式、灵活多变有关。

【“五功”】

二人转演员的表现手法,有“五功”之说。“五功”就是唱、说、扮、舞、绝,使艺人有丰富的选择性。这也使得二人转成为一种小型的综合民间艺术。

五功“唱”为首,唱腔讲究“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100多个曲牌和小曲小调,以及丰富的板式变化。“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男演员(丑角)利用类似今天脱口秀的形式,使二人转具有喜剧性的娱乐效果。“扮”是一男一女,分包赶角,跳进跳出,灵活扮演不同角色,就是所谓的“千军万马,就凭咱俩”,有灵变性、生动性,活灵活现;说到“舞”,因为二人转是从东北大秧歌中学习而来,以独特的肢体语言来刻画人物、表达感情,形成了自己一整套二人转的舞蹈语汇。“绝”就是绝活。主要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二人转的绝活,比如手绢,就可以转、顶、飞,来代替雨伞、秧苗等,手绢花和扇子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高手还有其他器乐演奏的展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