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
二人转的演出内容始终与东北人民的生活分不开,都是大白话,“不隔心、不隔耳、不隔音”,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它的变化,无论是剧本还是表演,都一直没有脱离东北大众,身上一直流着乡土的血脉。所以它给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机缘】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那些创作时间较慢、演出时间冗长的曲艺节目,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二人转及时补缺,以快节奏迅速占据城市休闲生活,将流行歌曲、舞蹈、脱口秀等形式引入,完成了艺术裂变,将二人转的农民化调整为市民化,迅速适应城市观众口味。
现在全国每天有近千个演出场所上演二人转,仅北京就有128个演出场所,很难估算出全国到底有多少演出队伍,要是粗略估计一下,包括音像、布景、后期延伸服务等工种,全国有近10万大军。
从文化产业角度来看,二人转已经是大众娱乐业中最红火的一个行业,辽宁各城市内挂牌的二人转专业演出场所有30多个(每天都上演),这里不包括茶社、广场、农村、乡镇,如果都加上,那应该有几百个演出场所。
二人转的兴起,形成了东北重要的文化现象,活跃了演出市场,演出灵活便利,票价低廉,自由观看,保障了广大低收入者的文化权益。赵本山领衔创办的辽宁民间文化艺术团,在沈阳刘老根大舞台演出二人转,已经成为沈阳文化旅游的亮点,是观光游客在沈阳的“首选文化节目”,甚至达到提前一周卖光门票的地步。
发展困惑
尽管红火,但是二人转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困惑。无论是传承、创作还是市场的开拓与管理,二人转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业二人转剧团寥若晨星。活跃在这些演出场所的多半是民间艺人,没有管理团体,大多是散兵游勇,良莠不齐、流动性大,不少是个体的演出行为,给演出带来低级庸俗浅薄的东西,加上有些演出场所管理不善,使这类演出更加低级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引起了广大观众的不满。
一些年轻的艺人没有扎实的功底。他们大部分对传统二人转的唱功、说口、舞蹈、绝活等没有很好地学习掌握,把二人转本体的艺术精华大部分丢失,演出大部分都是模仿流行歌曲、滑稽表演取悦观众。这种现状使二人转的继承和创新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人转的艺术创作没有形成一支队伍。二人转的新作品非常少,形成全国二人转一台戏,全国都是那些《小拜年》、说口,严重雷同,让二人转的发展缺少持续性。
衍生出的市场管理问题。二人转进入城市之后,城市对它缺乏积极的管理,因此二人转还没有适应城市的文化标准。到底什么场合适合表演?由谁来管理?怎么区分娱乐和庸俗?取悦观众的标准是什么?这都有待规范。同时也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和批评,所以也影响着它的健康发展。因此二人转的发展应该更规范化,提高演出队伍的文化水平、加强市场管理、开展正确批评引导。
绿色前景
“绿色二人转不仅单纯指干净的二人转,还包括讲二人转应该自然、纯净,不要忘本,不能丢掉民间民俗的东西。”
唱二人转出身的著名笑星赵本山,成名后仍念念不忘二人转,是他将二人转这个有着近300年历史的东北民间艺术,首次“转”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舞台,首次成功组织了全国百场巡演,首次赴美国演出并赢得一片掌声。
2002年,赵本山第一次提出了“绿色二人转”的概念。同时他还建议,应建立几个文明剧场,借助这样的场地净化舞台,扭转观众对二人转的不良印象,让“绿色二人转”走近观众。借电视剧《刘老根》的轰动效应,赵本山于2003年开始在各地建起“刘老根大舞台”,高举“绿色二人转”的大旗,与“黄色二人转”抗争。他认为,“绿色二人转不仅单纯指干净的二人转,还包括讲二人转应该自然、纯净,不要忘本,不能丢掉民间民俗的东西。”
2004年,辽宁大学和赵本山合作,创办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其中的民间艺术专业,主攻二人转。目前首批20多名学员已经读大三了,著名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给学生们教二人转舞蹈,崔凯则为大家讲戏剧文学。“这是二人转发展近300年来首次培养大学本科生呀。这一举动就是要培养全面的人才,全面学习东北民间艺术。”崔凯动情地说。
崔凯认为,现在二人转的演出形式还在变化之中,并没有最后定型,他相信,贴近市场的二人转会找到既保持传统又适应市场的演出形式。
(责任编辑: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