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相声《文昭关》:
它是根据生活中的小故事加工成的。据大弓在《梨曰话旧录》③里说:
清末,谭应上天仙之聘来津,配演名伶赴站迎接,谭漫不为礼,且谓当面恭维人者,暗地必骂人,因颇拓怨谤。群思有以扳之。会谭之跟包未至,暂由该园代备。群蹦金贿跟包,嘱检理一切道具时,设法挫之。是晚谭演“文昭关”,伍子胥例应配剑,而跟包反挂以刀。谭出场时已侦知为刀,然犹从容登场,其子小培操琴,见状大窘。及谭唱至“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时,改为“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熬,腰中空挂二尺刀,眼前的仇人杀不了。”台下采声雷动。
此曲目解放初期侯宝林经常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侯和郭启儒一九五六年演出的实况录音,经常播出。
对口相声《武松打虎》:
这是根据吴妍人《滑稽谈》中的一段加工成的,原文说:
剧场上掮旗抢扮兵卒者,俗谓之跑龙套。某甲业此,而赌博无赖。屡向小生某乙乞贷。乙久厌之。会甲博负,又向乙贷百二文,乙不应。是日剧场演景阳冈故事,乙扮武松,甲扮虎。往来扑跌虎终不死。乙初莫名其妙,既而顿悟借贷事,因执虎耳而言日:“畜生,借给你罢!”拳起语出,语毕拳落,虎乃死。
此曲目解放初期侯宝林、郭全宝在京、津两地经常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他们两位一九五六年合作演出的实况录音,经常广播。
对口相声《关公战秦琼》:
这是根据张杰尧编的《笑海》第一集④中的一段笑话整理成的,原笑话是:
豫省洛阳城西四十里,某富翁八旬寿辰,由上海约京戏两班,演员共六百余名,每日两餐需白米数石。迎寿之期,开戏跳加官毕,演《大赐福》。翁见各角色行头一新,翁喜。次演《双投唐》,翁不解京戏,大怒,唤班主至,令速换一出,再不合意当下逐客令。班主恐另出再不满意,随请翁自选之。翁又问曰:“汝班中有唱红脸的吗?”班主回答;“有”。翁又问“叫何名?”班主误答:“红脸的即是关公。”翁令速演《关公战秦琼》。班主恐翁怒,速至后台商之某红净扮演关公,某武生之秦琼。各带四下手。临上场时,嘱打鼓老开“急急风”上,四下手跑过场,红净走过场同下,武生率下手如之。班主恐翁怒,急将二人推出外场,净哼,生哈。打鼓老嘲之曰;“你瞧哼路二将。”随打唱。生净无法。净唱:“你在唐朝我在汉!”生接唱;“咱俩打仗为哪般?”净唱:“教你打来你就打!”生唱:“我要不打谁管饭?”
从这段笑话发展成的相声,原是张杰尧擅演的曲目,一九六二年侯宝林向张学习后,进行整理修改。前边加上一段介绍北京解放前旧戏园子的喧嚣景况,接着转到唱堂会戏。在人物上将张虚拟的张宗昌督军的老父,改成了山隶省长韩复榘的父亲。摹拟人物时用胶东话来表演。实际上韩复榘是河北霸县人,他父亲怎么能讲胶东话呢?但由于这段相声思想性、艺术性比较高,已成为侯宝林的代表怍.风行国内外,人们也就没有再从历史真实性上去苛求它了。
相声《同仁堂》(又名《数来宝》);
这段相声是四十年代初享名京、津的相声演员戴少甫(?一一九四三)学习天桥的数来宝,加工成相声来演出的。他扮演数来宝艺人,于俊波扮演大掌柜,表演对增添了很多“包袱”和趣味。如:
打竹板、往前赶,眼前来到理发馆。
男剃左、女剃右,僧道两家剃前后。
先刮脸、后扫眉,剃完还打五花锤。
先敲肩,后敲背,起个名字叫“放睡”。
东三省,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当阁(读“搞”)。
北京城,三宗宝,人情、势力、脑袋好。
傻子也有三宗宝,破棉裤,破棉袄、虱子多了不怕咬。
里推外,外推里,大掌柜的就是你。
早知要钱这么难,不如回家种庄田。
早知要钱这么费劲,不如回家拾大粪,
拾大粪,得起早,这才学会了教来宝。
这段相声《数来宝》五十年代末北京曲艺团高德亮等人经常演出,广播电台存有实况录音,它虽然在个别词句上还存在一些低级趣味,但却为相声的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自高德亮逝世后已经没有人表演了。
①旧时代搭席棚办喜事、丧事称红白棚。
②二十个铜子儿的礼金的意思。
③载193B年8月6日《北洋画报》三版
④载《中国稽语促进社》1937年4月版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