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何庆魁的《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心病》、《卖拐》、《卖车》等喜剧小品,以及《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等影视作品,都会发现何庆魁是一位关注黑土地文化发展的东北人,他关注东北人的人生欲望、人生境遇、人生苦乐以及种种人生问题,并把东北人的故事提升到用喜剧的心态笑对坎坷人生的美学高度,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在本土文化挖掘上,何庆魁是超前的,他采用特征鲜明的乡村生活场景、憨厚朴实的农民语言,并与时代紧密结合,艺术地表现了东北人和东北文化,让农民了解科学,让观众了解农民。何庆魁说:“农村是我的根,我不能从黑土地上把自己拔出来。拔出来,我的艺术之根就枯竭了。我这一辈子,感情的根和老百姓这种血缘的根都不能拔出来,只能越扎越深。”
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兆一这样评价何庆魁:从二人转到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是何庆魁的一个里程碑;从小品到电视剧,《圣水湖畔》是他的一个飞跃。
吉林省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郝国忱认为,何庆魁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生活底子特别厚、基础扎实,26年的农民生活为何庆魁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且,何庆魁非常善于观察生活,所以他的作品总是那么贴近生活。
高秀敏——黑土地上永远盛开的丁香花
高秀敏生前与赵本山、范伟搭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结构平台,她不但在舞台上留下了《将心比心》、《拜年》、《卖车》、《卖拐》、《心病》、《送水工》等一系列经典小品,而且还延伸到如《圣水湖畔》等电视剧领域,逐步建构出以往少有的东北乡土文化传播模式。
作为公认的“小品铁三角”中唯一的女性,高秀敏塑造的角色,大都是来自吉林黑土地农村的大姐、大妈、大婶。因为她是在这个人群中长大的,了解这些人的开心与烦恼,能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着这些人的心理状态。往往在上台一分钟之内,高秀敏就能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把观众带进人物,导入剧情,其艺术形象有着明显的吉林黑土地标签。她通过自身的艺术表现向越来越多的观众传递着吉林妇女的风貌。
成熟的创作队伍推动东北文化升级
东北小品、电视剧为啥这么火?不仅仅是因为有赵本山等人的名人效应,还因为在这些明星的背后有一支成熟的创作队伍,他们是推动东北文化升级的坚强后盾。
据了解,吉林省有个省市县三级创作网,这个创作网培养出许多基层剧作家,比如创作了《刘老根》和《圣水湖畔》的何庆魁、《希望的田野》与《美丽的田野》的编剧冯延飞。这些人多数都是农民出身,有着丰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写起农村戏来得心应手。后来他们中一些人出了名,但这些人一直也没有离开农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汲取创作的养分。《美丽的田野》的编剧冯延飞,虽然现在不是农民了,但是他的朋友全是农民,他说自己还是个农村人。
被称为“东北文化的活化石”的崔凯,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代言人。他创作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送水工》等作品均获得央视“春晚”小品类金奖。崔凯说:“小品的创作首先应该具有地域特色,然后才能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突出民间艺术、发扬本土文化是小品必备条件。”除了崔凯外,辽宁还有张超、张惠中、李春明、乔杰这些作家、编导。
这一大批生长于黑土地上的作者应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老百姓生活,先天的亲和力加上地域色彩,使他们的作品成功了一半,再加上时尚审美元素,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一定会“火”起来。
老百姓爱啥演啥,老百姓爱啥写啥,这是东北军团的统一思路。
“东北风”能刮多久?
当年的“西北风”的风力要比今天的“东北风”猛,然而持续不到两年时间,就销声匿迹了。这固然有文化自己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但缺乏学习研究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在今天全国劲吹“东北风”时,我们却没有看到有分量的研究“东北风”现象的学术文章。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很多东西,它在迎合主流观众的主流审美趣味的同时,它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局限性。克服局限,改造弱点,就可能持续辉煌。比如我们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辉煌的背后,那种自我审美、自我陶醉、自我玩味的作家情结,是不是一种局限呢?走出黑土地外面是更大的一片天,放在大背景下展示黑土地的魅力,这种胸怀在有些作品中能读出来吗?
我们的二人转就真的那么好,一点毛病都没有了吗?脏口如何解决,“粉词”何时消灭?在辉煌的映衬下,二人转的弱点就更清晰了。迎合观众,这是商业法则,但丢弃剧种自身的特点,变成杂糅各种艺术品种的混合体,二人转的根本在哪里?
清醒,是一种胸怀。理论家、有关部门坐下来,就某一课题进行专门的研讨,已显得十分必要了。
另外,东北文化是东北三省共同的文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者应该是一盘棋。然而,各自为政、缺乏整合,这也是事实。怎么样整合三省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盘棋作战的局面,这恐怕是文化精英的责任了。
我们期望“东北风”能长久地刮下去,但愿这不仅仅是一种期望。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