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安丘大鼓:悠悠鼓韵二百年

2009-05-08 13:3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安丘大鼓是在鲁南东路大鼓的基础上,经安丘艺人不断改编创作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

“依儿呀,依儿呀(),连把(那个)星奎叫几声。”锣鼓一响,字正腔圆。在安丘乡村的舞台上,沉寂了多年的安丘大鼓又回来了。这段新编的《咱百姓心中的一颗星》,那股土声土韵、满口腴腮的劲一点都没变。流传安丘大地近200年的大鼓艺术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乡土古韵

安丘大鼓是在鲁南东路大鼓的基础上,经安丘艺人不断改编创作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清道光年间,东路大鼓传入安丘,最早的传播人就是有着“南有李景祥,北有孙双宾”之称的李景祥。到了咸丰年间,时大本、袁景堂、辛宗江等安丘民间艺人,结合安丘的民间曲调,不断创新,广收弟子,传授技艺,使这种曲艺形式在安丘广为流传。到了民国初年,不管在曲调、曲牌还是在唱词上,传唱的大鼓都有了浓厚的安丘风味,安丘大鼓雏形已经形成。

●曲苑奇葩

安丘大鼓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年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安丘县曲艺协会,让飘散在民间的艺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组织。艺人李及第被选为协会主席。

追溯安丘大鼓的发展脉络,就不能不提李及第,他是安丘大鼓的“开山”艺人,早年他拜苏太平为师学唱大鼓,在大鼓的演唱和演奏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1963年,安丘成立县曲艺队,聚集了全县流散民间的50多名艺人,由李及第任队长。曲艺队每年集中培训两个月,由李及第统一教唱词曲。在这期间,他把东路大鼓的精华和地方戏曲茂腔、吕剧及民间小调融为一体,并不断加以改编和创作,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安丘大鼓基本唱腔。1965年,在昌潍专区曲艺工作会议上,李及第首次以安丘大鼓的形式演唱了《俩鸭蛋》,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李及第也以安丘大鼓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为人们所传颂。

安丘曲艺队在十余年的演唱实践中,不断对唱腔进行加工和润色,并运用了新的曲牌,增加新的伴奏乐器,如坠琴、洋琴、笛子、二胡、琵琶、笙等,使安丘大鼓的唱腔和音乐日趋完善。在演唱形式上,也由过去的单人演唱发展到多人演唱,由单纯男声演唱发展为女声或男女声混合演唱,使安丘大鼓增强了表现力,能够像地方戏曲一样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安丘大鼓演出的曲目达200多个,从业人员70多人。仅《刘秀下南洋》一年演出就有七十多场次,广泛流传于民间。就这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而且完整清新的安丘大鼓艺术体系业已形成。

随着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曲艺队常年不懈的演出,安丘大鼓传遍了安丘的村村户户,赢得了社会的认可,群众评论说:“安丘大鼓安丘味,满口腴腮真带劲”。1978年,安丘大鼓《献药方》参加潍坊地区文艺会演,荣获创作、演出二等奖。

●鼓韵重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老一辈大鼓艺人的年老体弱、相继离世,传统的大鼓演出活动逐步停止了,大鼓的演出队伍日趋弱小,加之新兴娱乐形式的不断涌现,电视的普及更是给传统曲艺带来巨大冲击,欣赏传统曲艺的观众大为减少。

在这种形势下,曾经在民间舞台上盛极一时的安丘大鼓慢慢沉寂了,由于安丘大鼓的许多曲目都是口耳相传,许多优秀的曲目已经失传,安丘大鼓已出现后继无人的困境。

安丘大鼓作为多种民族艺术形式融合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对它的保护与开发已是迫在眉睫。为此,安丘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建立了东路大鼓专业档案,收集整理曲目、曲牌及录音、录像资料,到目前已抢救整理出《刘秀下南阳》等50多个曲本。并组织曲艺专家深入到乡村,走访民间老艺人,挖掘整理传统曲目,录制音像资料。姜国治、代云等老辈的安丘大鼓的传承人,更是积极搜集整理传统曲目,出版理论专著,并举办安丘大鼓培训班,传徒授艺,培训出了一批安丘大鼓的青年继承人。如今,安丘大鼓已被列入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丁淑红、丁丽华、董志香、陈宗花、鞠树堂等新一代的艺人成为演出的骨干力量。

如今,安丘大鼓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新创作出了反映社会新生活的《张老哥投资记》、《丁秀英盼夫》等优秀曲目,并多次演出获奖,让安丘大鼓重新回到了乡村的舞台上。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