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汉寿打花鼓:曲调优美 文武双全

2009-10-26 15:55
来源:百度百科 作者:古韵
因相传汉寿打花鼓起源于凤阳,汉寿古时又称龙阳,所以汉寿打花鼓亦名“龙凤花鼓”。

因相传汉寿打花鼓起源于凤阳,汉寿古时又称龙阳,所以汉寿打花鼓亦名“龙凤花鼓”。

打花鼓

汉寿打花鼓原是一种较为单纯的曲艺演唱形式。演唱者通常为一人,演唱时一边击鼓,一边按情节需要表演各种角色。演唱内容以中、短篇故事为主,如“白牡丹”、“三打祝家庄”、“孟姜女”、“卖杂货”等。词曲固定,即为有“本头”。一般在农闲时自娱自乐。少部分说古论今,言吉道贺的内容,多为即兴编词(曲调固定),见子打子,往往是在民间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登门献艺,不收分文。如“送喜”、“送财”等。此种情形一直沿袭至清末明初。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汉寿打花鼓无论在演唱形式,还是在演唱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由一人演唱发展到以二人演唱为主,由一人多角变成一人一角。如“白牡丹”、“卖杂货”等。二是由原来单一的说唱形式而加进了舞蹈动作,如“采茶”、“送财”等。三是由演唱者自己改为他人伴奏,并在鼓以外,另加进了锣、头钹、二钹、大筒等乐器(解放后又增添了竹笛、唢呐等)。四是即兴编唱的比重大大增加,并因此而创作、发展了一些新的曲目,如“观灯”、“生产”、“摘花”等。这样汉寿打花鼓便衍变成兼曲艺与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数百年来,她牢牢扎根在民间的土壤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打花鼓

汉寿打花鼓可分为文花鼓与武花鼓两大类。文花鼓即以说唱为主的打花鼓,亦称曲艺型。如“白牡丹”、“算命”、“孟姜女”等。伴奏除打击乐外,加大筒。武花鼓即表演动作幅度较大的打花鼓,亦称“歌舞型”。如“采茶”、“送财”、“观灯”等,伴奏除文花鼓中使用的乐器外,还在过门中加进唢呐、竹笛等。

汉寿打花鼓的曲调不仅美丽动听,婉转柔和,而且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常见的类型有:1、一目多曲。即一个曲目里有几种不同的曲调。如“采茶”就有六首各具特色的曲子。

2、一词多曲。即一段唱词可选择数种不同的曲调。如“送财”就有五种完全不同的曲子。

3、一曲多唱。即同一首曲调有几种不种的唱法。如“卖杂货”的第一大句,“旦”唱时就比“丑”唱的提高了一个四度。这样不仅使曲调有新鲜感,不重复,而且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女主角无比喜悦的心情。除此以外,调性发生变化的曲调也不少,如“双摘花”、“夸夸调”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