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打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的卖,肩背花鼓走四方。”
清代的这首安徽花鼓调是当时南北传唱的俚歌。
京剧中有一出戏,就叫《打花鼓》,说的是凤阳大旱颗粒无收,一对兄妹打着花鼓外出卖唱求生的故事。这跟1904年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打花鼓》描绘的很相似,烟画上也是一对兄妹,兄敲锣,妹击鼓,两人边唱边跳,吸引了路人驻足观看。在京剧《打花鼓》中,一日,兄妹二人在某地表演,一个浪荡公子心怀不轨,欲戏弄妹妹,最后却被打花鼓的兄妹嘲弄了一番。
凤阳花鼓
凤阳亦称濠州,在安徽省东部,淮河南岸。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此处十年九灾,非旱即涝,土地贫瘠,农事惨淡。《中国救荒史》称,凤阳是中国历代灾荒最严重的地域之一。因此,凤阳闹灾,决非始自“出了朱皇帝”的明朝。因为此地灾荒频发、酷吏横行,百姓无法生存,朱元璋才揭竿造反,改朝换代称了帝。
凤阳花鼓
花鼓调是凤阳的民间小曲,相传朱元璋对其情有独钟。朱元璋称帝之后,凤阳乡亲组成花鼓队进宫祝贺。宴酣之余,他乘兴发了口谕,大意是说:你们都是我的乡亲,如今我得了天下,不会忘了你们。往后,你们有福的去做父母官,无福的看守陵墓,种田的不用交租,年老的只管喝酒,你们就唱着歌过日子吧。这道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十六发出的口谕,被保留在晚明编纂的《凤阳新书》之中。自此,凤阳花鼓传唱四方。当然,文章开头的花鼓歌词,是在明亡之后才填唱流行的。
(责任编辑:堇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