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易学天地 > 教你好风水 >

穿越生死的中轴线:解析十三陵和紫禁城的风水

2010-05-26 14:14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蔡伟
大明王朝的紫禁城和十三陵之风水同属一脉,明朝的历代皇帝生前身后均享用着中国最好的风水吉地,彰显出明朝统治者意欲利用风水永统天下的谋略和雄心。

 

明十三陵和紫禁城风水对照
 
1850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俄罗斯外交部任命的俄国东正教第13届驻北京传教士团监护官科瓦列夫斯基,在中国僧人的引导下参观了位于北京昌平的明代帝王陵。科瓦列夫斯基在文章中这样描述明成祖朱棣的长陵:“陵墓四周景色宜人,从大门口一眼就能够观赏到建筑群、山峦、半球形树冠的雪松、直冲云霄的钻天杨、石像生、柱子、屋顶以及探出来的彩绘飞檐,陵区宏伟的全景,一览无余。夕阳燃尽最后一缕光线,一切都印在火红的天际。景色之美,永远也看不够。” 围绕着长陵的十二个同样壮丽恢宏的明帝陵,也让科瓦列夫斯基唏嘘不已,流连忘返。
 
如此壮丽的明代皇陵经近600年风雨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在中国朝代更迭的历史上殊为难得。事实上,就在17世纪初明清交替时期,就曾经发生过三起大规模毁坏皇陵的事件:为了遏制后金的侵略,明王朝挖掘了他们认为是后金祖先的金朝皇陵;崇祯末年张献忠的部队毁坏了位于安徽凤阳的明朝皇陵;以及明王朝挖掘了李自成祖坟。
 
紫禁城“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所有这一切被中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的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断绝对手的“龙脉”,破坏对手的“风水”。古代帝王认为,只有占据了天下最好的“龙脉”,江山社稷才能固若金汤,阳宅(宫城)和阴宅(陵寝)若均能占据绝佳的“龙脉”,国运和王气才会悠长不绝。
 
北京的龙脉源自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北京龙脉所在的北干龙是天下最长的龙脉,昌平的天寿山正居于北干龙的“龙结”。大明王朝的紫禁城和十三陵之风水同属一脉,明朝的历代皇帝生前身后均享用着中国最好的风水吉地,彰显出明朝统治者意欲利用风水永统天下的谋略和雄心。
 
科瓦列夫斯基在北京半年的游历让他认识到,厚葬的风气之所以从中国古代开始就非常盛行,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死后的世界和真正的现实生活一样。但他也认识到中国人来世观念的复杂性:“孔子虽然承认灵魂不死,但从未提及灵魂世界,也不谈来世。而与他同时代的李耳在其学说中就谈到了这些。老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非常之深,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与儒学相抗衡,甚至经常居于上风。”这也许是世界上许多乐于营建陵寝的国家的精神因素之一,但至少中国人营建墓穴的原因不仅于此。
 
营建墓穴的深层原因
 
刘熙在《释名》中曾对“墓”的社会伦理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解释:“墓 ,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这个功能性即便是对于贵如帝王的明皇室也是如此。1850年初春的那个夜晚,科瓦列夫斯基游历十三陵后,在昌平夜宿的旅店曾意外与前往十三陵祭祖的一位明皇室后裔相遇。科瓦列夫斯基写道,清廷知道有很多明王朝皇族后裔在祭祖,但对他们置之不理,也未加以严格限制。任由前朝皇族后裔扫墓祭祀,乃是因这些皇族后裔对他们祖先的尊重的孝,乃是所有封建道德伦理的共同基石。即便是当年明成祖朱棣选择了长陵作为自己未来陵寝时,虽将当地的康家庄迁出,却保留了陵区内康家的祖坟。
 
让“龙脉”之气流动的朝宗河
晋人郭璞所著《葬书》中,“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于中国古代文献。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风水”理论的根本,乃是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对于如何界定风水的好坏,郭璞的观点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后世风水师们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界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发展繁衍,福荫子孙。
 
“形势宗”和“理气宗”抽象的理论语言虽然玄妙不易把握,但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寄托和比喻则相对容易被人理解。这也许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明、清时期,江西的“形势宗”对于福建的“理气宗”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地位,这最终使得廖均卿等为代表的“形势宗”风水术士得以运用其风水理论的指导,协助营建了明十三陵、清东、西陵,乃至南京城、北京城等著名的建筑。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