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死的中轴线:解析十三陵和紫禁城的风水(3)
2010-05-26 14:14
生死同一穴 试图占据好的风水以真末保国祚于亿万年,镇压沙漠于千百世,这无疑是一种理想上的寄托,但明朝皇陵利用风水理念完美地调和了建筑和自
生死同一“穴”
试图占据好的风水以“真末保国祚于亿万年,镇压沙漠于千百世”,这无疑是一种理想上的寄托,但明朝皇陵利用风水理念完美地调和了建筑和自然环境,堪称建筑史上的杰作。
聚集生气的护城河
早在宋代,蔡元定就在《发微论》中这样表达了人与天地山川自然之间最为理想和谐的关系:山川的形成在于天,对于山水的改造在于人。如果山川有多余之处,则可以消除它;如果景色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人工建筑弥补它。无论是对山川自然改造中的清除还是增补,都有一定的原则。风水发展的初级阶段,无非是寻找到理想的环境,营造出精美的建筑,其终极目的,还是要寻求到天命,让人与天地自然物隙无间。因此,善于建设的人懂得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不破坏自然;不善于建设的人拘泥于自然,而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因此天道如何能实行,全仰赖于人的作为。
这就是古代人说的“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参人和”,用英国传教士伊特尔所持的西方近代观念解释:“中国的风水要追求的最终目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平衡。”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十三陵为代表的数千年来中国皇家陵园的风水气象,以及中国古代其他建筑的最精彩之处,正是通过风水理念,将建筑融入天、地、山川,把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渗透交融。从十三陵中惟一被发掘的定陵地宫布局可以发现,它仿造的正是皇帝生前皇宫的模式,这正是“事死如事生”的礼制思想的指导:定陵玄宫的前、中、后三室位居玄宫中路,与紫禁城皇宫内廷建筑的乾清宫(皇帝寝宫)、交泰殿、乾宁宫(皇后寝宫)布局相吻合。定陵玄宫的左右配室对称地分布于中室左右,又与对称于交泰殿东西两侧的东西六宫布局相合。
在“形势宗”的风水术理论指导下,十三陵地下的建筑为死者营建了生前拥有的宫室,而地面的庙堂建筑则与天寿山陵区的山川河流完美融合,其“风水”之佳,即便后来清代的东、西陵也无法媲美。科瓦列夫斯基在对明清皇陵的考察中却发现,不知是由于资金不足,还是技术不过硬,清皇室的陵墓就是不及明皇陵宏伟。“乾隆皇帝就曾把古墓中盗来的一些东西放在他自己的陵寝里,为此他生前还遭到了世人的谴责,可是他的陵墓还是没有明代第一位统治者的陵墓宏伟壮丽。”
北京城和紫禁城的风水妙处
风水完美的明十三陵建筑仿造的,正是明朝皇帝生前居住的皇城和皇宫。十三陵的风水和陵寝玄宫的格局,正是对于北京城和紫禁城风水和建筑格局的投影。明代的北京城,不仅仅是明成祖朱棣及时人心目中适合建都的风水宝地,蒙古贵族霸突鲁也曾极力向忽必烈推荐北京作为首都的优势。
紫禁城中轴布局原则
在定都南京以前,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以大梁开封为北京,应天为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朱元璋和历代皇帝一样,宗法礼制,崇尚祖先,对葬地的选择十分重视,以此求得风水佳境,赐福子孙。同时,在构筑规模上表现出皇家气魄。比起前代,明朝的陵寝制度更趋于完备。明朝皇陵的建筑格局和明时中都城一样,以都城风格营建帝陵,而明代皇陵建筑的创造,明皇陵及以后仿其建筑的明祖陵,都采用了这种建筑格局。然而在中都城工程即将完工时,朱元璋突然宣布罢建。后人从风水上看,凤阳地势南高北低,易涝易旱,历史上水旱频仍。境内山冈高不过300米,无险可据,而且“土瘠民疏”,根本不适宜建都。
明成祖既然选定天寿山区为未来的皇家陵寝,其时早已选定北京作为明王朝新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