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易学天地 > 教你好风水 >

穿越生死的中轴线:解析十三陵和紫禁城的风水(5)

2010-05-26 14:14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蔡伟
紫禁城的阴阳布局和象征意味 宋人蔡元定曾说,山川之融结在天,而山水之裁成在人。看似严整而对称的紫禁城布局,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天、地、山、
 
紫禁城的阴阳布局和象征意味
 
宋人蔡元定曾说,“山川之融结在天,而山水之裁成在人”。看似严整而对称的紫禁城布局,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天、地、山、川、星辰的意向引入建筑与布局中:在紫禁城北积土成万岁山,作为紫禁城的靠山;开凿金水河,引玉泉山之水,将北干龙所引的天上之“元气”源源不断地引入紫禁城中;以北极星之投影而设立中轴,以天寿山、钟鼓楼、万岁山、三大殿为核心的大中轴线将北京城乃至“天下”分为东、西和“阴、阳”两半;以太和殿为核心的三大殿建筑建立在巨大的“土”字形平台上,它的东南西北分别代表着“木、火、金、水”四大元素;内廷东西六宫象征六六大顺的卦象;东西七所则象征北方七宿;金水桥将西北方向的“金气”引入紫禁城,再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重城墙将“气”牢锁……如此一来,终于营造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壮丽都市。一切都在暗示,紫禁城便是人间的天界,帝王乃是人间的天帝。
 
“保王护主”观的展现
东汉大学者张衡在谈到长安与洛阳的建都选择时,就已表达出后人所强调的“举九州之势而建王都”的观念:“远而望之,若擒朱霞而耀天文,迫而察之,若仰山而戴垂云。”1000多年后明朝人营建的紫禁城和北京城,前所未有地体现了古人对于都城“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意境。在对于自然山川的选择和对建筑的营造中,都极力表现出紫禁城九鼎之尊的非凡气度。
 
事实上,紫禁城建筑群外部空间的设计,正采用了中国古代风水术中“形势”的基本规律。有学者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建筑设计颇为讲究气势和魄力,这种特点只有在远观中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今天的北京也许已经很难找到“远观”的角度了,那就让我们设想一下600年前的一个外国人,如果想进入奉天殿(今太和殿)拜见中国皇帝,他将经历怎样的视觉冲击:
 
从京城南部的永定门进入北京城,经过繁华、喧闹而漫长的街市才能到达正阳门,进入北京内城。通过正阳门后,眼前突然出现巨大而封闭的广场,两旁是整齐的官署。廊前整齐而单调的廊柱一直向承天门(天安门)方向延伸。步行从金水桥依次进入宏伟的承天门和端门,每一次即将走出门洞,视觉的过白中便出现下一个门楼的轮廓。而一旦走出门洞,这个轮廓则迅速在面前显示出高大和威严的逼压之气。当午门出现在面前时,紫禁城建筑的高度达到了顶点。而一旦进入,面前开阔的太和殿广场、位于层层高台之上的太和殿,以及两边相对低矮建筑形成的拱伏之势,无一不让人产生紫禁城的太和殿便是中国乃至天下中心的感受。奥斯瓦尔德·希仁在1912年参观紫禁城时曾经这样描述:“连续的水平和空间的积累,以及韵律的意境,是构成紫禁城决定性均衡状态的基础,这种均衡状态也表现出传说的、哲学的、科学的智慧结晶,使得这座城市精巧地成为宇宙中心的象征。”
 
数千年来在风水术指导下建造的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连同它的文化和审美理念,几乎如同消亡的王朝一样烟消云散了,只有通过为数不多的建筑遗迹,才能解读出风水术所展现的文化内涵。明朝十三陵和紫禁城正是在风水和中国礼制指导下建造的中国古代最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是集纳了中国风水玄妙和魅力的建筑精华。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