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关键字:
一元一国学网 > 专家专栏 > 专家言论 > 南怀瑾 > 南禅七日之止观六妙门安那般那详讲与定境(3)

南禅七日之止观六妙门安那般那详讲与定境(3)

 一元一国学网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南怀瑾  点击:
现在有同学问问题,提出来,关于出入息的问题,不认为安那般那,这个呼吸,用这个修法,一出一入,很简单,实在太难了解了,所以我今天碰到一位,
    
现在有同学问问题,提出来,关于出入息的问题,不认为安那般那,这个呼吸,用这个修法,一出一入,很简单,实在太难了解了,所以我今天碰到一位,老同学,才菩萨,平常认为自己很有心得的,我这次我说,真的,出入息,你搞清楚了吗,在他心里想,老师问到他,没有办法,在他心里想,这个老头子,我当然很清楚,不过呢,在我看来,你这个小孩子当然不清楚,所以两个不同的“当然”。关于出入息,昨天讲到了,这位同学提的问题,不能说他不对,真难懂啊,你们困在六妙门的方法里头,我再提一道,六个步骤,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上面三个,后面三个还不管,暂时不动,观,止与观本来是中心,还、净,我们就来讲止观吧,刚才把《瑜伽师地论》摆一下,因为这个同学提到这里,触动我现在告诉你们,一切佛法的修持,由凡夫到成佛之路,修持的路线只有一条,等于《楞严经》佛说的,佛告诉阿难两句话,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只有一条路,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加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角,上下之方位,十方婆伽梵,婆伽梵,是佛的别名,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一条路成佛,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楞严经》佛说的话,楞严经我们大概或者下午明天会讨论到,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所有的佛法用功的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一条路,止观。怎么“止”,怎么起“观”,止是修定的功夫,观是修慧的功夫,定跟慧双修,最后才能够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
 
止,梵文叫做“奢摩他”,唐代翻音,你看解释“奢摩他”,你不要听那个翻译的那个音韵骗了,就是“三摩地”,我们现在看来“奢摩”,这两个字读“奢摩”啊,那个是“三摩”,那个唐代一百多年前那个音韵,我们世界上人的言语,三十年口音就变了都变了,那个时候,早一点是“三摩”,后来又加上闽南话,又加上北方话了,奢摩,奢摩、三摩,差不多都“乱摩”,就这么一回事,叫“三摩地”。观,毗婆舍那,梵文叫“毗婆舍那”,就是“观”,只有止观两路,所以修“六妙门”,教你……,我们为什么要“止”呢,这个心,这个思想,这个生理啊,心理、生理像一条流水,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奔流到海不复回,像长江大河一样,我们身心永远在滾动,譬如我们生理上,心脏的血在流动,我们一天周流全身那个血流动著,血液的流动那个行程,十万八千里,把它连起来,我们的呼吸往来多少,我们心理思想状态,所以不能得定,所谓得定要身心两个静止下来才能定,所以要把这个流动的怎么止住,你看那个水流,把它止,要清净下来,宁定了,那个才叫止,宁定了以后,这个水把它停留不动了,宁静了,然后这个水慢慢宁静,里头的尘渣子灰尘都下去了,下去了,我们一眼这个水,碧清的,清到极点,一眼就看到底,这个才是“止”的境界,一眼看到底了以后,所以水宁静到这个程度,一点灰尘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叫“观”的境界,止观,这样比方形容理解了吗?你不理解,不是你的错耶,是我讲的不对耶,因为你们太高明,我嘴巴笨,讲得不对,所以不理解,要重新修正我自己,有没有理解啊?好像懂一点吧,我觉得好像懂一点,因为我觉得懂你一点,不是你懂我一点。所谓止,到极点,所谓止水澄波,形容像一杯,一潭清水,慢慢宁静了,泥巴下去了,尘渣子下去,研制成功绿天清,下面像我们老朋友讲在河边喜欢钓鱼的,这个溪水清的游鱼可数啊,那一条小鱼过来都清清楚楚,这个就是观,止与观,心境要养成这个样子,那还得了啊,那就不得了,不得了了以后怎么样,就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不得了以后,怎么,管他得啊了啊,了啊得的,随便了,等于我常说的,
分享 |
相关标签:    更多标签>>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一元一国学网 www.yiyuanyi.org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 E_mail: kf@yiyuan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