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庸》里面的道理也同庄子一样讲法。讲到大这个道,尽虚空遍法界,佛经的形容。这两句话你想一想,多大呀,四方虚空,佛说的话越大越好,最好没得影子可见,大到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有多大。所以,这以大来讲,道之大,体大,佛经《大方广说华严经》体大,形而上道体,大到宇宙所装不下来,就是楞严经有一句话:虚空生汝心中,明心见性的人,你见到自己本性的,虚空生在你心里,如片云点太清里,等于一片云在虚空里飘一样。整个宇宙在你的心体上那么的渺小,你看心性之体有多大。你们在坐很多青年学佛的,你要晓得这是佛说的话哟,也同中庸说的一样,君子语大天下莫能哉焉。可是大家打坐闭起眼睛就在那里玩小的,闭起眼睛在里头玩,里头玩玩又玩不了,一个念头都抓不住,在那里按,然后靠呼吸来抓,呼吸一下来一下去的,你怎么抓,这都是理不明,怎么能够学道。儒家,道家,佛家都一样的。所以,语大天下莫能哉也,语小呢,天下莫能破焉,小得没得小,没得一个小。学道,学佛的观想,观明点,观亮光,观到小到多小呀,我说小得没得小。小大只是两边相对的话,去掉两边相对也没有真正的绝对,这个才是中庸。有个绝对,绝对与相对两个对起来的,“我这个是绝对的”“真的?”“绝对!”你看他已经相对了,因为绝对这个观念是跟相对两个对立的。等于说:“我这个绝对没有主观的”,“你没有主观?”“客观”“你的很客观?”“很客观”已经主观了,主观的客观,客观的主观,就是这个东西。
![]() 所以,中无中可中,有一个中已经不中了。所以,语小天下莫能破焉,那么把道体都告诉了我们。这一下告诉我们很清楚,道在哪里修呀,哪里去见道,找个中庸,换句话用佛家说,你哪里去明心见性,去找,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道在吃饭中。庄子更讲的彻底,道在屎尿,大小便里都有道。但是不要把大便找来化验。就是说那个行为,行在动吗,念在动,就在这个里头去找。吃饭穿衣大小便,念佛跌倒都是道。费而隐,所以,拿禅宗的公案,有许多人跌倒一下开悟了,有许多人头碰一下开悟了。为什么那么快呢?君子之道费而隐吗,无所不在,就是你找不到。所以,说这个原则告诉我们,你要去找呀,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我们大家修道就靠自己鬼聪明去找,去造一个道,所以,找不到。那真是费而隐,本来道很明白,到给你隐起来了,费起来了。道在哪里,他引用《诗经》我们上古文化: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跳,这就是道。换句话生机天机是活泼泼的,道不是块板子,你闭起眼睛坐在那里盘起腿,那是给你修静练习一下,把你心念习气初步改变而已,不要认为这是道,这不是见道之道,这是学修道的一个姿态而已。道在哪里,宇宙之间无所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所以,禅宗祖师讲: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李皋,韩愈的那个弟子来见药山禅师,最后老和尚给他手一指,其实老和尚一定读过中庸,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吗,就是道,不过他没有讲出来。后来李皋就问,“师傅,我不懂呀,你就明白告诉我吧”药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皋认为自己悟了,悟了以后马上下山就做了一篇文章,叫《复性书》,恢复本性。这一本书出了以后,宋朝理学家都在李皋的复性书里面转了。儒家,宋明理学的根源这样来的,《复性书》影响最大。所以,中庸上这两句话,也就是药山禅师讲的,言其上下察也,抬头一看,低头一看,无处不是道,哪里都是道。明心见性,你把眼睛瞪死了,变镜子了也见不到呀。眼睛在不开不闭中就是道吗。他说道处处皆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