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历史丰碑 >

抗日战争(七):欲救一国,先救文化(3)

2009-08-04 16:1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抓住时机,大力地恢复和发展国民教育,兴办冬学,扫除文盲,与日伪的奴化教育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一时间,抗日的文化教育成了弘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抓住时机,大力地恢复和发展国民教育,兴办冬学,扫除文盲,与日伪的奴化教育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一时间,抗日的文化教育成了弘扬民族精神,团结鼓舞抗日军民,打击消灭日寇的强有力的武器!

危难中的民族就是这样保存了自己文化的血脉。

侵略者不允许有任何抗日爱国的民族意识存在。在东北,日本多次密令伪满教育机构“排日教材要断然铲除”;“废止任何与新国家建国精神相反的教科书和教材”。

这是汪伪政府颁布的《战时文化宣传政策基本纲要》。

奴化教育就是要消灭、软化中国人民的抵抗,让中国人民心甘情愿地做亡国奴。

通过文化,通过文艺进行奴化教育。在教育方面,日本当局通过伪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日本殖民统治的教育体系。

它第一步要做的是删除过去的、教科书中间的有关爱国主义的、中华文化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这方面的课本的内容。

在抗日战争中,还有这样的一种英雄,这样的一种战士,他们不曾拿枪,却同样捍卫着中华民族,同样与敌人做着殊死的战斗。赵天麟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一个战士。他是在一天早上,在去学校的路上,被侵略者暗杀的。

这是当年天津租界里的耀华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中国学校大多沦为废墟,而天津租界里的耀华中学仍然悬挂中国的国旗,唱着中国的国歌。当时耀华中学收容了很多失学的同胞。

于是,耀华中学办起了特班。每天下午3点以后,又一个耀华开始上课了。他们全部是没有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这时学校的实验室、体育馆、图书馆、操场、礼堂全属于他们。

老师很大一部分是南开老师,学生很大一部分是南开的学生。换个地方,换个耀华招牌照样念书。

日军几次想进入耀华中学,都被校长赵天麟拒绝。敌伪教育局施行奴化教育,通令全市各校一律换用新教材。赵天麟校长拒绝使用。他还联络当时的一批学校共同抵制日本的奴化教育。赵天麟上了日伪特务的暗杀名单。

赵天麟拒绝了亲友让他外出躲避的提议,写下了这份遗书。此后不再赴宴,不再访亲会友,他把全部精力和爱国热忱倾注到办学与抗日活动中。

他说“士,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他说现在这时候正是考验我们华北有志之士,是不是下决心的时候。

赵天麟被暗杀了,在他刚刚走出家门的时候。那一天,是1938年6月27日。

高等教育机构是国家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的时候,中国90%的大学受到了日军严重的轰炸、焚烧和摧毁。抗战期间,约106所高校被迫迁移,搬迁次数达300多次,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迁出了沦陷区。从前方到后方,跨越千山万水,走过大半个中国。

迁的次数最多的,八迁,是广州文理学院。广州的中山大学是三迁,它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迁到一个地方再迁一个地方再迁一个地方,非常困难。

1937年在日机轰炸中山大学后,中山大学校长邹鲁说,“敌人轰炸之弹愈烈,吾人之敌忾愈炽”。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中国的大学在日机的轰炸破坏下,顽强地生存并发展着。到抗战胜利时,大学已从1936年的108所发展到141所,在校学生从4万人增加到8万余人。

浓厚的学风,丰富的师资,开阔的视野,在大轰炸的苦难中,保存了中国教育事业一份不死的希望。

不是单一的应试教育,那个时候的学生读书而是为了民族存亡。他们还根据教、学、助的思想,他们到村头,到街坊,到工厂里边去做小先生,教那些文盲工人、文盲农民。

作为知识分子,你的战场在哪里?民族决战岂止在战场,战场背后实际上是一系列全方位的较量,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甚至学术的。

在进行着最惨烈的抵抗的同时,中国人把教育也办得扎实和广阔——在简易的民房里,在军旅中,在根据地……平民学校、女工夜校,职业学校、民主夜校。当时的中国,抗战是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而教育也是每一个阶层共同的事业和希望。

百年苦难的中国,总有飘落在海外留学的游子无数次地把祖国回望。

邵象华是中国近代钢铁冶金工程的奠基人。中国的第一炉钢,第一本冶金教材都出自他手。1938年,邵象华回到苦难的祖国。他是一年前应资源委员会的邀请,放弃在英国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加入筹备中的中央钢铁厂:我非回来不可,那时候一般的留学生出去,尤其像我们公费留学,都是国家培养,当然是要回国工作。这不成问题,我自然而然就回来了。

当他回国时,全国抗战已经开始,中央钢铁厂已经停办。邵象华辗转于昆明、乐山、重庆,直到1942年,他才在重庆綦江的一个小钢厂,炼出了中国人的第一炉钢。

当时海外回来的学子,大都集中在教育部门和资源部门。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负责工业规划的部门。回国的学子以全心的投入规划中国的复兴之路。而当抗战开始的时候,正是他们策划组织了沿海工业的大西迁。为中国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时国人看工业,基本上都是把它看成一种产业。但他们来看工业,就把工业和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相联系。

回眸百年,每当国家命运的重大关头,都有大批的海外学子回到祖国。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用理想、用深情、用自己的血肉身躯里的全部精血,保存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

中国文化里头有一种东西,就是《易经》里边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化的传统是坚贞不屈、勇往直前,过去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个传统一直传留下来。

顾炎武一句话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是深入到中国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东西。

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文化,就是要有这些东西来传承下来啊,才能维持我们民族的长久。

八年全国抗战,中国爱国的知识分子表现出来的种种优秀品质和与祖国同命运、共生死的情怀,令人感慨。在九一八事变后,大批海外的学子纷纷归来报效国家。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有4000多名留日的学生辍学回国,共赴国难。

(责任编辑:红旗颂)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