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民族崛起从文化复兴开始(2)
2010-02-04 10:10
中西交流使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就哲学上来说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是外在超越型的文化,中国文化则是内在超越型的文化。西方哲
中西交流使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就哲学上来说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是外在超越型的文化,中国文化则是内在超越型的文化。西方哲学是从古希腊哲学发展过来的,古希腊哲学从柏拉图哲学来看,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二分的,两者是没法沟通的。这个传统一直发展到西方近代,特别是发展到笛卡尔哲学,认为人和自然或者说人的精神和物质是两个世界,研究一个可以不研究另一个,研究精神可以不研究物质,研究物质可以不研究精神,研究人可以不研究自然,研究自然可以不研究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笛卡尔的哲学……他完成了或者说极近完成了由柏拉图开端而主要因为宗教上的理由经基督教哲学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体系提出来精神界和物质界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外一个。”传统主张二分,比较强调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方面,所以说是物质和精神或者任何自然是二分的状态。他们要超越,从西方讲,要靠外力来超越,因为西方是基督教世界,人自己是没有超越的力量的,必须靠上帝拯救才能超越。靠人的自身力量是不能超越的,必须要靠外力。
可是中国恰恰相反,中国儒、释、道三家都是主张内在超越的。儒家倡导经过自己的道德修养,可以超越自我,超越世俗。比如《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一切以修身为本,身修好了,就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而且,儒家认为,通过自己的修身,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人的精神境界可以达到跟天地合在一起了,这是靠人的自身力量,不需要靠外在的力量。再说佛教,中国的佛教实际上与印度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能代表中国佛教的是禅宗。印度禅和中国禅有很大不同,印度禅是靠禅修来超越自我,所以印度的禅宗是主张“静”,通过静来提高境界。中国禅则是主张“觉”,“一念觉即佛”,只要觉悟了就可以成佛,并不需要坐禅,也不需要念经。这就是一种内在超越的东西,完全靠自身的超越。
道家,特别是道教,有一句话非常形象,“我命在我不在天”,我的命运靠我自己,而不靠天,不靠外在的力量。所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哲学是外在的超越,因为人和自然是两个世界。而中国认为这就是一个世界,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在这个世界就可以成佛;修身修好了,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上面;通过养生修炼,我的命运靠我自己掌握,不靠外在。这两套哲学是两个很不相同的路子。
不过,这两套哲学应该是可以互补的。从内在哲学来看,可能会产生一个困难,也是一个问题,对社会的治理是靠人治,而不是靠法治,因为法律是一个外在标准。但是靠人治是靠自己,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的传统有这样一个大的问题:历代基本上都是人治社会。但是西方是一个外在超越型的社会,人不可能在现实社会里实现理想世界,可是如果人不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实现理想世界,那么人追求的目标就要落空了。所以,我一直想能不能把这两个哲学汇通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哲学。我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了,可是也没有再继续把它深化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是一年、两年、八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一百年能做到的,因为这两个传统都有2000年的历史,要把这么长时间的两个传统汇通成一个传统,要花很大的力气。因此,对于中国哲学,要看到我们的优长在什么地方,但是也不能看不到人家的优长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只看到我们的优长而看不到人家的优长,那么我们的发展会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