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鲜学者对元曲的译介与研究
在朝鲜,中国戏曲的翻译和模仿之作的产生明显地晚于诗文与小说,运用口语的戏曲难解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朝鲜文人中同样存在着蔑视小说戏曲的观念。19 世纪初文人赵在三在其文集《松南杂识》中说:“《西厢记》……《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不宜让研修新学问之少年、修业中之君子读之。”朝鲜著名小说家许筠(1569—1618)在其《闲情录》中引用了《高士传》、《吴越春秋》等约90 种随笔和小说,其中“十之掌故”说:“大凡六经(五经再加乐经)、《论语》、《孟子》之食物,如酒经也,乐府以董解元、王实甫、马东篱、高则诚,传奇以《水浒传》、《金瓶梅》为逸传,未曾熟读如上小说者,如同虽有酒之假面、酒瓮似肠胃,终究不过非饮之徒。”这里提到董解元、王实甫,可以推测最迟16世纪末《西厢记》已引起某些朝鲜学人的注意。
朝鲜李朝宣祖以后,由于出现了不少语解录之类的书籍,汉语学习显然流行起来,“四大奇书”等都被译为朝文,在文人中已有人能够读懂《西厢记》了。据 1973年9月5日《朝鲜日报》载,发现了由秋史·金正喜(1786-1856)翻译的无一缺页的手写本《西厢记》,序文里引用了训民正音,是金正喜以直笔写成,未尾记述谓其26岁时翻译,并有金正喜清晰的落款。汶阳散人所作《东厢记》(一名《赐婚记》),从剧名来看,是欲与中国的《西厢记》比肩的作品,敷衍28岁的金道令与24岁的女子申氏由于朝廷恩典而成婚的故事。据载是以博学能文闻名的李德懋受正祖之命载录此事,在世间大得好评,广为宣传;有汶阳散人者“补足修正一日,校正一日,抄写一日”,三日中将此编为戏剧。究竟李德懋仅记录金、申夫妻之事,还是李德懋与汶阳散人为同一人,尚不可考。
金台俊《朝鲜小说史》说:“这部作品,由于美丽的爱情故事和文人巧妙的表现,提高了剧的内容,其结果,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越发被这部作品所吸引,特别是作品描写的婚礼风俗完全是朝鲜式的,不能不说,有人要激烈地拒绝仅把它视为中国文学支流的看法。”另外,朝鲜李朝时代的小说《明沙千里》写张侍郎一门被一姓郑的奸贼杀害之后,侍郎原来的家臣尹学士和陈翰林保护侍郎的遗腹子遗星,秘密将其抚养成人,张遗星终于为父报仇。据金台俊《朝鲜小说史》认为,此作可为《列国志》及元曲《赵氏孤儿》的改编之作。
汉城学园社出版的《大百科辞典》(1958)和《文艺大辞典》(1962)、二文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大事典》(1979)、广曹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大事典》(1979)、广曹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著大事典》(1980)等大型辞书,对元曲和元曲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都有概括的评介,对元曲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亦 皆推崇备至。如学园社的《大百科事典》评介元曲说:元曲是以大都为中心,后以杭州为中心,前后盛行了150年左右,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许多元曲著名作家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篇章。又如二文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大事典》评介白朴的《梧桐雨》说:《梧桐雨》的曲辞异常典雅艳丽,是元曲中的杰作,特别是最后一幕写唐玄宗追念杨贵妃的曲辞,给人留下了不尽的余韵。评介马致远的《汉宫秋》说:《汉·宫秋》曲辞幽艳典雅,为元曲中悲剧的名作;此剧写汉元帝思念和梦见王嫱,惊醒后悲哀万分,他瞭望着悲鸣远去的雁群,唱出诅咒自己的动人心弦的哀曲,真可谓之绝唱。广曹出版社的《世界名著大事典》有关于《西厢记》的较长的辞条,对《西厢记》作了高度概括的评介,包括《西厢记》的作者、内容梗概、人物刻画、版本流传、艺术成就的评介。其评介《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说:“和《董西厢》相比,《西厢记》的成功之处在于场面安排上与人物性格塑造上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它的辞曲是艳丽与健美、凄婉与活泼的巧妙结合,它使剧情和辞曲融成浑然的一体,把中国古曲文学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以上各类辞书对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及其艺术成就均作有高度的评价及概括的介绍。
由于上述具有权威性辞书的辞条撰写者均是有关方面的专门研究者,所以上面引述的对于元曲的评介,可以说是反映着朝鲜学界的一般看法。
八、越南学者对元曲的译介与研究
《西厢记》的越译文曾于1931年在越南《印支杂志》第28—41期上连载,是由著名汉学家阮杜木翻译的。越南另一位汉学家让宋也曾翻译出版过《西厢记》。但最早最著名的还是李文复的字喃《西厢记》。字喃《西厢记》是越南华裔汉学家李文复于1841—1849年间根据王实甫的《西厢记》仿写而成。全文由1744句“六八体”诗组成。故事情节、人物等基本上与原著相同,没有多少创作成分。写的是相府小姐与书生张君瑞在女婢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李文复只是删除了原作中听琴、作梦的段落,把慈善的法本和尚改写成了酒肉和尚,使他在美丽的相府小姐面前也心神迷惘。红娘自然成为当时越南社会生活中进步势力的代表,她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说服了崔夫人,成全了莺莺与张君瑞的婚事,这强烈地冲击了当时越南“门当户对”、父母包办的婚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