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启示:为何刘邦能成功?(2)
2010-04-20 11:45
人类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总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行动来揣测出某些一贯性的、熟悉的东西。如果别人能预料到你的行动,他们就会有把握大局的感觉。如果
人类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总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行动来揣测出某些一贯性的、熟悉的东西。如果别人能预料到你的行动,他们就会有把握大局的感觉。如果想让众人追随你并服从你,你只须故意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你制造的那些看起来缺乏连贯或毫无目的的行为,会让别人心慌意乱,他们会费尽心机地揣摩你的行为。所以,才能出众并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山露水;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而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君王守好君臣之礼,为的是保持威仪——不怒自威,恩威并用才能压制群臣。没有威,不能服人;缺了恩,不能驭人。文人好名,武将喜钱,就是说臣子都有所图,为了所图,为了盼头才会为你尽力。但是恩威不能用尽,用尽了就没有企盼,也没有顾忌了,一个拳头凌空着才有威慑力,落到了实处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二、 市井磨练
史书上说:高祖旷达。这种旷达的性格除了生性以外,就是在底层市井中历练出来的。
据说刘邦经常去蹭吃筵席,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也不上礼钱就去白吃白喝。有一次县令摆席,刘邦居然也去混吃喝。主人待客的规矩是:贺礼不满千钱的,坐在堂下。堂上当然是贵宾席了,刘邦没有钱还要坐贵宾席,拿张名帖往礼台上一扔,嘴里喊道:“礼金一万上帐。”然后就大摇大摆地坐到堂上。凑巧席间有位贵宾姓吕,是县令的朋友。这吕公倒是个人物,不仅没有因此而看不起刘邦,反觉得刘邦器宇不凡,倒把自己的女儿吕雉许配给了他,这就是日后的吕后。
有一次,项羽和刘邦打了三年难分胜负;项羽不耐烦了,就给刘邦下战书,提出他们两个人决战来解决问题,不要再牵连无辜百姓了。刘邦接书后哈哈大笑,说项羽真是无知,要这样的话,天下早就平定了,还用带什么兵马呢?并让使者回去转告项羽:我只斗智不斗力。项羽大怒,率军来攻,刘邦不战,登上城楼骂项羽,项羽一箭射来,刘邦应声倒地;这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所幸距离较远,没有大碍。刘邦让人把箭砍断,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站起来,接着挤兑项羽说:你不是自负有能耐吗?射箭又没有力气又没有准头,只射到了我的脚指头,就这本事,还要和我决斗吗?项羽羞愧地引军而退。
还有一次刘邦兵败彭城,狼狈逃走。楚兵越追越紧,刘邦嫌车重太慢,竟将自己的两个年幼子女推下车去。部将夏侯婴跟在车旁,急忙拣起孩子放回车中,如此反复了三次。刘邦大怒,拔剑就砍夏侯婴,夏侯婴不敢把孩子再放回车中,只好抱在自己怀里,最后还算好,终于逃脱了。刘邦最恶劣的是,楚汉两军对峙。项羽情急之下,把刘邦的父亲抓到军中,想借此来要挟刘邦。项羽派人对刘邦说:“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煮了。”刘邦回答说:“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是把咱俩的父亲煮了,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分一杯羹)。”项羽无奈,只得把刘邦的父亲放了。
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