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启示:为何刘邦能成功?(3)
2010-04-20 11:45
如果把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考量,他有三个非常显著的优点。首先,他知道自己的斤两,能重用比自己强的人,自己也能忍让,而且在下属面前也敢于承
如果把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考量,他有三个非常显著的优点。首先,他知道自己的斤两,能重用比自己强的人,自己也能忍让,而且在下属面前也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行,不怕丢人。他无赖出身,打得过就是打,打不过就闪,从来不讲什么面子、荣誉,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就非常难得。这也是后人称“高祖旷达”的主要原因。他虽然身居圈子的领袖和核心,但他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神坛”之上。
比如在鸿门宴前夕,张良问他:“您现在与项王翻脸,打得过吗?”他老老实实承认:“打不过的。怎么办?”于是就有了鸿门宴上那出戏。再比如他称帝之后,有人告韩信谋反,陈平问他:“您打得过韩信吗?”他也老老实实承认:“打不过。”于是就有了伪游云梦计擒韩信那出戏,并没有顾及到自己身为皇帝的面子。
刘邦称帝后,有一次与韩信谈论诸将能将兵多少。刘邦兴起,问韩信道:“你看我能领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至于我么,带得越多越好。”刘邦笑了:“你既然多多益善,那为什么却为我所用呢?”韩信又回答说:“陛下虽然不善于将兵,却善将将,所以我才为陛下所用。而且陛下的地位,是老天爷授予的,不是人力所能为的。”韩信真的是毫不给刘邦面子,居然敢说自己比皇帝强,但却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刘邦善于“将将”,心里又不大服气,酸溜溜地说着什么“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之类的话。
正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才将事务交给专家去做:让萧何巩固后方(总后勤部长),让张良制定战略(总参谋长),让韩信领军打仗(前敌总指挥)。他只负责总揽全局,从不对这些人负责的事务加以干涉。比如他让陈平离间项羽的部下,给了他四万斤黄金之后就不闻不问了。陈平是个什么人?盗嫂、受金!很多人说他是个贪污受贿之徒,这批黄金他说不准要贪污多少呢!但刘邦不管这些,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结果项羽最重要的谋士范增就被陈平的离间计活活气死了。又比如张良,屡屡出谋划策,大的战略方针几乎都是由他制定的:彭城之战后提出联合韩信、黥布、彭越共击项羽;韩信自立为齐王时劝说刘邦稳住了韩信;楚汉和约签订提出穷追猛打的战略,终于彻底消灭了项羽。可以说,没有张良,刘邦最后的军事胜利,是很难想像的。而刘邦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张良的战略,对他言听计从。
事实上,刘邦的这种特质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能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第二,他知道自己本事不够,所以不会卖弄聪明对部下指手划脚。对于像萧何、韩信、张良、陈平这样的精英来说,刘邦确实可以说是“明君”——他们可以尽情施展才华,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这些人,愿意为刘邦效力。
四、知人之明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政治家,只有自知之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知人之明才行。自知之明仅仅能保住自己不出错,知人之明是把手下人才都摆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从而组建出最佳的组合,发挥团队最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