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启示:为何刘邦能成功?(4)
2010-04-20 11:45
刘邦的知人之明更为人所称道。一次他派韩信前去攻打魏王豹,以灌婴、曹参为副手。他问郦食其说:魏王豹以谁为大将?郦食其回答说:柏直。刘邦就说
刘邦的知人之明更为人所称道。一次他派韩信前去攻打魏王豹,以灌婴、曹参为副手。他问郦食其说:“魏王豹以谁为大将?”郦食其回答说:“柏直。”刘邦就说:“那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不是韩信对手。是谁统领骑兵?”郦食其说:“是冯敬。”刘邦说:“是秦朝大将冯无择的儿子啊,虽然有些本事,也不是灌婴的对手。谁统领步兵?”郦食其回答:“项陀。”刘邦这下就高兴了:“项陀也不是曹参的对手。我再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他对敌我双方将领的能力了解得清清楚楚,因人而用,的确是很了不起。
后来刘邦临死,吕雉问他:“您驾崩后,萧相国如果也去世了,谁可以取代他?”刘邦回答说:“曹参可以当相国。”吕雉又问:“要是曹参也去世了呢?”刘邦说:“可以用王陵。只是王陵不大聪明,需要陈平辅佐他。陈平才智是够了,却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周勃重厚少文,但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然是他,可以任命他为太尉掌管兵权。”结果后来发生的事情正如他所料。萧何死后曹参为相国,萧规曹随,与民生息,天下传为美谈。紧接着诸吕擅权,危及刘家天下,正是依靠陈平、周勃等人的力量才得以挽救。可见刘邦之知人。
1、稳定的三角形架构
刘邦圈子中的次级核心人物是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人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刘邦自己也承认是靠这三人的力量击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如何驾御领导这三个人,是刘邦的最大课题。
一般来说,一个系统中最稳定的架构是一个的三角型结构。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就是一稳定的三角:他们是平行的级别,只对最高首长刘邦负责。他们是互相依赖的,工作上有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也形成了互相之间的制约。他们都是专业型人才,性格也不同,三个人不可能联合起来对付刘邦——他们谁也领导不了谁,不可能产生新的领袖。而且,如果圈子中除了领袖,还有一位全面型的二把手作为次级核心的话,那领袖晚上肯定睡不着觉;如果有两个次级核心的话,这两个人很容易联合起来共同谋逆——最高首长很容易成为他们共同的敌人,而三个人联合的难度要大得多;再者,如果没有得力的次级核心和干部,也不行,事情干不成了。作为最高领导,随时要掌握全局,不可能让其中的一股势力发展壮大到威胁其他两人的地步,更不要说威胁自己了。
刘邦与“汉初三杰”的搭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千古经典的政治组合。在不同的时期,三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刘邦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
2、天下平定后引退
首先,三人之间比较超脱的是张良。张良是韩国官宦子弟,其先祖“五世相韩”。韩国被秦灭亡后,张良散尽家财,立志为韩报仇。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他找来的大力士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缉拿张良。后来天下义军四起,张良也拉了一支小股部队,遇见刘邦后就跟随了刘邦。在随后的征战中,在几乎所有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刘邦都听从了张良的意见。“夫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张良虽然骨子里很有侠气,但长得却很文弱,男生女相——按中国古代相书上的说法是贵人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