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职场 >

职场启示:为何刘邦能成功?(5)

2010-04-20 11:45
来源:职场圣经 作者:清远
张良身体不好,多病。更重要的是张良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帝王师他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政治势力。他是总参谋长的角色,没有实际带兵,也没有把持地方
 
张良身体不好,多病。更重要的是张良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帝王师”他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政治势力。他是总参谋长的角色,没有实际带兵,也没有把持地方政务,与别的大臣、将领也没有拉帮结派。天下平定后甚至闭门不出,修炼黄老之术,刘邦对他最放心。
 
3、善归于上恶归于己
 
相比较之下,萧何就要忍辱负重了。萧何是刘邦的同乡,刘邦当泗水亭长期间,萧何担任沛县的功曹,两人相熟识。萧何本人很能干,刘邦对他很敬重。刘邦斩蛇起义之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对他非常信任。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刘邦被封汉王,进入汉中。他手下的那些逐利之辈看着刘邦没有什么希望了,纷纷逃离,刘邦都没有太在意;然而一听到萧何也逃走了,顿时大惊失色,如失左右手。后来萧何回来,向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刘邦立刻就听从了,并没有说“我再考虑一下”之类的话。这固然有刘邦本人旷达散漫的个性在里面,但他对萧何的信任也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刘邦对萧何也并非全无防备之心,但萧何却能较好地处理好与“一把手”之间的关系。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离开汉中来到关东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萧何留在汉中,替刘邦镇守根本之地,并兼供给粮草兵丁。萧何很善于治国,不久就“汉中大定”,百姓皆乐于为萧何奔走,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很充足及时。但如此下去,刘邦深恐人心归萧,于己不利,他就托人捎信,探问萧何,称赞他把汉中治理得很好。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刻就知道了刘邦对自己起了猜忌之心。
 
因为官场上有一个规则,就是“善归于上”——所有荣誉都应该归上司所有,下属如果分了上司的荣誉,是会出问题的。萧何立刻就将自己的子弟亲属凡是能参军的都送到了刘邦的军前,说是要为汉王平定天下而效力。刘邦一见,果然十分放心,因为汉中既无萧何的族党,萧何也就不会生二心了。
 
不过后来萧何又犯了一次“错误”,那是在刘邦平定黥布叛乱的时候。萧何身为相国,留守后方。他见上林苑中有很多废弃不用的空地,就将这些空地交给老百姓耕种。这本来是一件善政,但刘邦回来之后却大为愤怒。因为萧何这样做收买了人心,却让刘邦被老百姓骂。萧何后来就多收财物以自秽,自己玷污自己的名声,以让刘邦放心。其实不仅萧何如此,聪明有能的大臣莫不如此。“善归于上,恶归于己”乃是安身保命的良方。
 
4、韩信的悲剧下场
 
三人中间,下场最不好的是韩信。《资治通鉴》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韩信平定齐国之后,派使者到刘邦那里说:“齐国人狡诈多变,容易反叛,而且又临近项羽的楚国,请任命我为齐国的假王来管理他们!”刘邦看了书信之后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啊!”马上就让张良带着印信封韩信为齐王了。为了不让韩信反叛,刘邦不得不忍,不得不接受韩信的要挟,但他却也一直对韩信猜忌,最终让吕雉杀了他。
 
韩信虽然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但毕竟不是政治家。打仗有方,自保无术。在楚汉战争中几次要挟过刘邦,及至天下太平,仍不知道在新形势下自己已经处于一个危险的位置,还经常发牢骚,恃功而骄,焉能不招忌乎?后人叹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建议刘邦拜韩信为将,才有了韩信的功业荣耀;后来,萧何又帮吕后将韩信骗入宫中而斩之。韩信自己不懂政治,又岂能怪萧何这个“知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