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给老师的启示

2009-04-25 18:0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童海刚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中也算是一个精典章节。林黛玉在红楼梦的这个章节中体现出老师教学应该具备的品质。

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学识和育人的艺术,更加要有恒心。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如此的好老师。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全过程。学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为香菱不幸的遭际和勤奋苦学的精神而感动。作为老师则更多地惊叹于黛玉的教育天才,一个柔弱孤独、多愁善感的女子,竟有如此深厚的学识和育人的艺术,让人佩服不已。如果把黛玉的诗教过程看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特殊的语文案例,我们必能从中获益良多。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为何难以提高,语文老师究竟要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有信心有乐趣地登上语文学习的快车。探讨黛玉教学的步骤和环节,借鉴她的教学经验,学习她的育人智慧,对当前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很有帮助。

一、激励诱导——亘古不变的育人良方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黛玉深谙其道,香菱初次求教时,黛玉首先鼓励香菱的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更为难得的是黛玉故意降低学诗的难度:“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边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段话让初学者觉得写古诗容易,畏难情绪很快烟消云散了。香菱有了自信心,也就有了痴劲,充满乐趣地学下去,黛玉对香菱的启蒙教育作得十分成功。有经验的老师也都认为,善教者总是越教越轻松,而不善的原因是不善于激励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希望,变得依赖和懒惰,这正像拉西曼所言:“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

除了激励,黛玉亦注重各个环节的诱导。当黛玉提纲挈领道明诗歌要旨后,香菱马上通悟:“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但当香菱为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叫好时,黛玉却认为“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懂得学诗需“取法乎上”的道理,学诗就应先读格调高雅,竟境深远的诗。这看似一瓢冷水,但对香菱无疑是拨云见日,为其学诗定了标高,指明了航向。

香菱按黛玉的要求读完王维的诗后,向黛玉讲述自己的理解时,说到王诗中炼字的奥妙,特地提到“墟里上孤烟”一句,还联想起自己进京时所见黄昏村落之景,体会出了诗的意境。黛玉适时点拨,顺势把陶诗“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明白作诗可以借鉴、脱化前人佳句的道理,为以后香菱练习写诗开了一条由模仿到创新的道路。往后香菱的几次练笔也是在黛玉的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点评习作、要求重作等,黛玉的循循善诱致使香菱诗才快速成长。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以后,老师善于启发诱导,把握好契机和方向,当学生对知识有误解和偏向时要及时纠正,当学生有疑难时要指点迷津,当学生意欲深入探究时,要开山引路。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