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给老师的启示(2)

2009-04-25 18:0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童海刚
二、讲究讨论——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就得给学生足够的

二、讲究讨论——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就得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探究讨论的机会。即黛玉所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嘱咐香菱:“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这话讲的既是要求,也是学习方法。于是香菱诸事不顾,废寝忘食,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读完之后,黛玉及时检查,笑着对香菱提出谈诗的要求,于是香菱就把自己读诗的体悟说给黛玉听,她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邢桂州》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两句为例,具体解说了“直”和“圆”与“白”和“青”四字的妙用。接着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解说了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中“余”和“上”两字的艺术意境。聪颖的香菱讲得入情入理,让黛玉始料不及。她借助联想和想像的翅膀,让自己朴素的感知上升到高层的鉴赏,表现出卓越的诗歌领悟能力。宝玉也夸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如果黛玉没有给香菱说诗的机会,作为老师的黛玉就不知道香菱读得如何,发现不了她超群的悟性,也不会让她提前练笔作诗了。而作为学生的香菱就拿不准怎样读才算把握住了诗歌的要义。文中的对话有多处,还有宝钗、宝玉、探春等都参与了诗歌的讨论。良好的对话环境,使香菱思想得到了解放,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诗成功,势在必然。

反观现今的语文教学现状,课改东风一阵强似一阵,但应试路上的讲风、考风长盛不衰,一部分老师难以放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不愿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大部分老师屈于升学的压力不敢放权,以讲代学,以考代学,唯“知识和能力”是求。试想课堂上学生没有说话的自由,学生的主人地位怎么确立,师生平等对话何以实现,学生只好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了。丢失了感悟和体验的机会,学习效率低,理所当然。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课改新理念,放权于学生,让他们自主发问、讨论、答问,展开多种途径的对话,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让学习的主人自觉地积极地完成学习的使命。

三、阅读积累——丰厚肥沃的写作土壤

黛玉教香菱学诗就其目的来看,是一堂地道的作文指导课。当初香菱求教的意图是:“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按照这个目标,设计了学习的步骤:读诗—谈诗—写诗—改诗。先看第一步的布置:“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汤、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为什么香菱求教写诗,黛玉却让她读诗,而且要细读精读大量的诗篇呢?这体现了黛玉的教学理念:先积而后发,厚积而薄发。这个设计看似教阅读,实则教写作,符合为文之道。叶圣陶认为:“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黛玉想借助大量的阅读积累来加强香菱的文学功底,让她领会诗的真谛,为写诗做好充分准备。黛玉的教法应引起语文老师对阅读和写作关系的深层思考。

当前,作文是中考、高考语文的半壁河山,倍受师生的关注。但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写作教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致套路是按教材规定的任务完成写作篇数,另加月考和期中、期末的考试作文,有的老师还安排有日记或周记等,平时写作指导课,大多热衷于向学生传授几套“写作技巧”或者“写作秘方”,加上中考满分作文的示范。综合起来不外乎三样:教、练、考。按理说这三者结合起来是很有成效的,可是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如何呢?如果从小学三年级算起,到初三毕业,学生的“写龄”不短,然而中考作文中,往往是佳作美文仅占千分之几,而且,相当多的学生还达不到文从字顺和字数的要求,这种局面让人忧思。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学生缺少阅读积累,失去了写作的基础。老师无论怎么教,代替不了学生的积累,学生无论怎么考,也增加不了积累,其实写作的背后是阅读,是积累,是对人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阅读可以丰富人的语汇,可以增加人的阅历,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可以深刻人的思想。把这些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东西库存在脑海中就形成了积累,正如锅中有了米,才会有香喷喷的米饭一样,心中有了厚实的积累,笔下才会有美文佳作的出现,阅读是肥沃的土壤,写作是参天的大树。

当务之急,语文老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供阅读的机会,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认真做好学生读书积累的导师。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