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性美德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当中,古希腊曾经出现过四个道德建设的主张,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它们被后人誉为古希腊的“四大德目”,对世界的文化思想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在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当中同样也有一种相当凝炼的思想——“礼义廉耻”。
儒家思想家之一管子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他看来,实施以德治国,应当建立这样的四大本元,国家才会稳定和发展。我们华夏文化的“礼仪之邦”的兴盛,都与这四大本元的建设密不可分。
在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国家的公民道德建设仍然有必要借鉴“礼义廉耻”之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礼,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和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明礼,是我们公民的道德规范之一。明礼要求,就是我们国家重建文明的诗书礼仪之邦的战略性要求。
礼,在我国传统中是一种内容浩大的文化系统,它包括礼貌、礼节、礼仪。简明言之,它是一种“秩序观”,即包括社会秩序也包括人际秩序。所以,现在所谓的明礼,就是讲社会秩序。我国宋代哲人周敦颐说:“万物皆得其理”,作为社会的人应当遵从社会的“理”即规律,社会发展才会有序。“礼”=“理”的,在这里,礼指的是一种社会观、人际观,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从人际秩序的要求上看,讲礼仪,讲的就是用行为规范来表达对人的情义。荀子曾把礼看作是一种人道,能够理顺人情。所以它要求用某种规定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对长者、尊者、同仁表达敬的情义,对幼者、弱者的爱护与关切的情义。既表达“尊长敬老”之情,又表现“同情扶弱”之情。
明礼的目的,为的是“和”。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孔子不仅说:“礼之以和为贵。”《礼记•儒行》)并且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管理学上讲,它指是一个协调;军事上讲,它指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战略;从家庭道德规范上求的是“家和万事兴”;从经济发展环境要求上,讲“和气生财”。因而“和”,于国,求国强国泰,求社会大秩序之稳定;于民,求人际和谐,家庭和睦,于人际文明秩序之协调。
可见,礼仪是一种社会润滑剂,它通过对人们行为美的指向和要求,减少社会磨擦、优化社会环境。所以,市场经济非常地需要文明礼仪社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