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礼义廉耻与时代精神(3)

2009-10-08 09:20
来源:华夏文化传播网 作者:佚名
光靠个人的修养廉德,是不够的,还要靠法治。只有治贪,才能最终保证廉洁。清代进士王命岳在他的《惩贪议》一文中非常明白地说道:“致理必在惩贪

光靠个人的修养廉德,是不够的,还要靠法治。只有治贪,才能最终保证廉洁。清代进士王命岳在他的《惩贪议》一文中非常明白地说道:“致理必在惩贪,惩贪莫先旌廉。”

就廉政而言,我国在很早的古代时就有过认识。《周礼•卷三》中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法,六曰廉辨。”它要求以廉为本,考察官吏的善、能、敬、正、法、辨六项政绩和品德,非常有道理。《淮南子•氾论训》有这样一段文字说:“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禀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

岁道路不拾遗。此弄省奸禁者也。”这里我们看到齐威王很有魄力,狠狠地惩治了那些说假话,办假事的官吏,对其它官吏起到了很大的微戒作用,从此齐国达到了天下大治。

耻,一种自知与自尊的德性

耻,包括两个含义,一为羞,二为辱。孟子在《尽心上篇》中这样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还说,“人而无耻,不知其可”。所以耻,是人们反躬自省的要求。孟子认为,羞耻之心是义的本源。他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一个不知羞耻的人,是绝对做不到什么公平、公正的。

何为羞者,即耻。孔子曰:“行已有耻。”(《论语•子路》)羞,是一个人的自知心理。人都应该有一种羞耻之心的,羞耻是一种对人格的反省。有了羞耻之心,人才能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何为辱,是对人格或者自尊的刺激。辱的度,即是格。也就是人格、国格。一个有自尊、有人格、有道德的人往往是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的。一个有自尊、有人格、有道德的民族更是“知耻”而不可辱的。

要具备“耻”的自知自明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它需要真正的勇气。孔子早就说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记得以前有位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做《丑陋的美国人》,世人曾经称赞他的勇气,还有位中国人也出版了一本书《丑陋的中国人》,也不乏揭“耻”之胆魄。我们因之获得一些基本的认识:倘若我们所有的人懂得了“无礼”是耻,那么社会也就更加文明了;假如所有的人知道“不义”为耻,那么法律规范也就成为一些个虚文;如果所有的把握着一定权利的人真正明白“不廉”为耻的话,那么老百姓恐怕便不会有太多的“不平”之心态了;如果……

发展市场经济,要求有良好的人文道德基础,礼义廉耻必须要赋予时代精神,发挥其现代价值。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就是美德。”一个国家没有法制不行,没有道德更不行。在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中,礼义廉耻仍然具有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它有助于人们以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交流,以正直公正的品行对社会行为进行判断与制约,以“不苟取”的姿态对待丰富商品的社会,以自知自尊的德性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

世界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道:“人类的使命,在于力求道德的完善。”中华民族美德资源中,瑰宝璀灿,让我们勇敢地将他们释放出来吧!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