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一种超越的大气公德
义,传统上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仁人志士处世的重要道德准则,其原因恐怕至少要在于这么三点的气度:一腔正直之气,一点浩然之气,一股勇为之气。义,有“善”、“正”的意思。墨子认为,“义者,正也”。我国古代经典《易经》解
释说,义,是“‘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正直,是所有人们所重视的做人的品格,即所谓“直道是身谋。”现在我们正在强调的“讲正气”,指的就是讲正义、讲公平、讲公正。什么是义呢?墨家认为是:“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义不贼众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这里我们知道,义的正直性在于其“不欺”、“不侮”、“不凌弱”、“不骄”等等。
义的浩然性,曾是孟子追求的一种处世观,他把义叫做“浩然之气”。在他看来,拥有“义”的品格,重于拥有鱼、熊掌,甚至高于人的生命。人具备了正直的品格,才能更上一层谈及“浩然”。能够对客观事物看得比较透彻,有一种对事物坦然的把握,于是便具备了一种“大气”品格。
追求义的“大气”公德品格,是人们一种对现实功利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能够真正使世俗之人“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种超越,并非纯粹是自我性的,还在于其对社会公平的维护。事实上,从侠义肝胆、义薄云天,到的义举、义卖乃至于见义勇为的倡扬,历代人们都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伦理规范看成是义。
如果我们大力弘扬义的这些个正直之气、浩然之气、勇为之气的品质,那么,路不拾遗会蔚然成风,见义勇为就会是每一个人的义举,乐于奉献便成为公众的自觉,知识经济社会也就增加了一种优秀的道德资源,市场经济社会也就多了一个公正的道德机制。
廉,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
廉,属于无私之品格。与贪相对,有廉洁、廉直等说法,也叫做“不苟取”或者“节俭”。
廉,多指官员的执政品德,即官德,所以也称廉政道德。一个国家的干部是否廉洁从政,直接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到执政党能否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危。清代的帝王认为:“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贪廉。官若忠廉,则贤才向用……”(《清世祖实录•卷九》)
首先,传统道德的廉,要求的是作为正直人应具有的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清代的翰林何金寿为民族英雄岳飞庙题了一幅楹联,上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并且作跋文云:“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他颂扬的就是岳飞的廉洁清正的高风亮节。凡是有德行的人,都把廉奉为美德操守。战国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拒绝接受。献玉的人说:“拿给治玉的匠人,玉匠说这是宝贝,所以才敢把它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贝,若把宝石给我,咱两人不全都丢失了自己的宝贝吗?不如大家都不丢失自己的宝贝。”在子罕看来,奉持廉洁乃持身之宝。
修养廉德,要靠个人的修养节俭的品性作基础,起码要做到“不苟取”。节俭,能养成良好的品格;“不苟取”是不贪的道德。唐代皇帝李世民认为,“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民不劳,静则下不扰。民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李世民《帝范•诫盈篇》)他还说,“处薄而行俭。……此节俭之德也。”(李世民《帝范•崇俭篇》)众所周知,新时期的官,是服务的公仆。然而,该公仆毕竟拥有着一定的权力。如果官员没有一种高度的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没有一种俭约道德观念,做不到“不苟取”,那么,在有权利名誉、有利可图的情景面前,就必然会逐利而舍义,直至违法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