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以礼论酒,是孔子思想一个重要的理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孔子为酒之饮宗,是因为饮酒与祭祀、与孔子创立的中国礼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是儒家学术思想的奠基者、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将中国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经孔子整理删修的《诗经》、《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周“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几种经书,再加上孔门弟子集注的孔子语录体《论语》,大体上能够看出孔子提倡的礼制与中国酒文化的关系,以及孔子的礼制思想对中国酒文化的深远影响。
《诗经》称:“饮酒,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刘子之言:“勤礼莫如致敬,尽国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征伐,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凡祭祀、庆典、出征、凯旋、外交等等,必设佳宴,必置美酒。百姓动土盖房、奠基竣工、婚庆喜宴、接风洗尘等等,也离不开美酒助兴。同辈人、同好者之间,也常常借酒助兴,畅叙人生。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篇》)。重视“民、食、丧、祭”四事,孔子强调各种仪式都应合乎礼制要求,其中也包括酒类器物的陈列。《礼记》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一部言论汇集,《礼记·乡饮酒义》中对酒食的摆放,酒宴中的入座、举杯、举爵、敬祖、答礼等等,都有一定之规。关于酒和酒器的陈列,《礼记·礼运篇》说:“故玄酒在室,醴酤(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这也是孔子以礼论酒的一个特点,由神及人,由人及酒,通过祀礼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井然有序的和谐氛围。
中国酿酒和饮酒的历史非常久远,《淮南子·说林训》称:“清醠之美,始于耒耜”。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人类因有了饮食之礼而区分尊卑贵贱。中国从有纪年始,便有酿造和宴饮的记载,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及传统社会划分的士农工商百姓阶层的人,都为中国的酒文化增添了许多精彩内容。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冬至,明太祖朱元璋祭祀昊天于圜丘,“皇帝诣神位前跪,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皇帝受爵,祭酒,饮福酒,以爵置于坫。”(《明史·礼志二》)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靠农民起义取得帝王之位的少数几人,然而他在敬天祭地、尊神崇礼的礼制活动方面毫不逊色。
然而,“孔子百觚”的记载让人瞠目。有学者考证,孔子身长九尺,约合现时1.90米左右,酒量很大。“孔子百觚”缘出何处?《孔丛子》记载:“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有谚云: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子何辞焉?’子高曰:以予所闻,圣贤以道德兼人,未闻饮酒。”学界不少人也认为,孔子去世时子思年龄尚小,书中所记孔子嫡孙子思的话语因此也受到一些怀疑。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在其《难曹操禁酒书》中称:“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不百觚,无以堪上圣”。东汉思想家王充对“文王千钟,孔子百觚”的说法也有疑义(《论衡·语增篇》),但孔子是一位饮酒之士毫无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