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饮酒也是很有讲究的。《论语·乡党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节,孔子提到不食色不正、味不正、割不正等等不洁之物,同时又说“惟酒无量,不及乱。估酒市脯不食。”酒为礼而设,重要的场合中如不用酒则显得粗鄙简陋,有愧先祖,有愧亲朋。然而饮酒多至乱了礼仪法度则又失去了人的尊严,失去了应有的礼貌。惟有用酒而又不失礼仪,才是应该遵循的合理标准。
《论语》中有关酒的记载寥寥几笔,却寓意深刻,分量不轻。“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孔子对子夏讲,凡有酒食,必先礼让年长者食用。《论语·乡党篇》还记载:“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这是孔子讲究饮酒文化礼制的再一次体现。坐席时尊长让贤,有酒食,礼让长者,酒宴结束时,也要礼让长者,让年长者先离席位,维护尊者、贤者、长者的地位,以及饮酒氛围中的和谐。孟子在齐襄王时,曾经三为祭酒职。《史记·集解》称:“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也。”酒宴中礼让尊者、贤者、长者,向尊者、贤者、长者敬酒,表示敬意,是中国酒文化一以贯之的礼制思想,也是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要求。
当孔子看到不符合西周礼制的酒器时,发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篇》)的叹息,这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一种诠释。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仁”和“礼”,仁是思想道德标准,礼是行为的准则,孔子在五千言二十篇的《论语》中,“礼”字出现了74次,但孔子没有给礼下过任何概括性的定义,他认为礼贯穿于任何时代的任何事物,是指导人们具体行为的准则。对礼的理解因人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修养水平的不同又有理解上的差异和执行中的差异,但是等级、长幼、适度等等原则是贯穿孔子的礼制思想始终。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在孔子看来,礼是治国的根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礼记·哀公问篇》中还讲:“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把酒临风,曲水流觞,煮酒论英雄,数千年来中国酒文化被演绎得丰富多彩,醇香绵长。《汉书·食货志》称:“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帝王将相,庶民百姓,都享受着美酒带给生命的多姿多彩与愉悦情趣。饮酒的意义常常超出饮酒本身。国家的各类盛典,百姓的重要活动,通常都设佳宴,待宾客,以表隆重,以示礼节。饮酒的过程,常常是文化的传播过程,其中不乏思想的交流,智慧的展示,信息的分享,身体的较量,感情的联络。酒文化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饮酒有节制,喝酒有礼节,对于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