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应该理解为尊重爱护一切自然规律和法则,这里的慈就不仅仅是对人而言的了,是对万事万物的慈爱之心。国家对国家、文化对文化、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人对大自然、人对动物世界、人对各种资源等等都要有慈爱之心。如果人类都以慈爱之心对待万物的话,今天面对空前恶化的自然环境还会如此畏惧吗?
“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生活中的勤俭节约,而应该理解为合理的利用一切资源。砍树不要忘了植树,放牧不要忘了植草,开矿不要破坏环境,建工厂首先要考虑排放。管理不要忘了以人为本,总之不能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开发。
“不敢为天下先”不仅仅是针对人,而是针对万事万物的,所以人类永远都不敢成为自然的主宰,在自然面前永远都只有顺应而不是抗衡。要是这样理解的话,老子的论述简直精辟之至,仿佛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看到了今天要发生的事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等等,这些磨练意志、修炼心境的精辟论述。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老子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两千多年过去了,老子的子孙们在《道德经》里的资源还没有开发完,越读内容越多,越读越贴近现实,仿佛老子是现代人,写的就是今天发生的事似的。越读就越感到自豪,我们为中国有如此的大智慧而自豪,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第二大学问:纵横学
一谈到纵横学,人们总会想到电影“屈原”中的张仪,令人反感透顶。
纵横家表面上看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所以人们总会把他们和阴谋家划等号。这就是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诋毁者极多的根本原因。
其实纵横学的精华并不是游说,而是洞察征兆,根据征兆制定谋略。如果任何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之前,刚刚出现变化征兆时,就已经在预料之中了,用人的智慧来引导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两千年前鬼谷子就已经把这种大智慧总结成了理论体系《鬼谷子》。
鬼谷子说:“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意思是:高超智慧的运用,普通人即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也没有看见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这是典型的洞察变化征兆,从而引导变化征兆的大智慧的表现。
鬼谷子说:“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鬼谷子的这段论述与老子的论述“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不谋而合,如果我们判断事物,在当今找不到根据,就到古代前人的经验中去找。
国家、企业、家庭、个人等等,如果多多研究是“不起火”,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研究如何“救火”的话,那将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用语言无法描述,这就是纵横学的奥妙所在!
第三大学问:孙子兵法
事物的变化征兆没有被发现,也就是说变化已经既成事实了怎么办?这就要用到第三大学问“孙子兵法”了。
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曰“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上兵伐谋的典型案例,一座空荡荡的城、一柱香、一把琴、一曲悠远神韵的乐曲,就打乱了司马懿的计划。
孙子兵法非常反感“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即便是战争临头,首先考虑的是谋略和外交,万不得已才考虑动刀兵。
我们学习兵法,不能整天沉迷于战争的如火如荼,今天的和平环境干戈何在?要把兵法的精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凡事多用智慧,多用外交谋略,少逞匹夫之勇。这样才能做到国家、企业、家庭、个人“兵不顿,而利可全。”
日本人有一个格言:“没读三国,枉活一生。”日本人靠着“拿来主义”拼凑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勿庸置疑《三国演义》对他们的影响颇深。
女真人在没有入关之前,有一本“绝密的兵书”,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这本绝密的兵书就是《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