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活着就离不开竞争。"竞争"两个字连用在一起,在《庄子?齐物论》里就有了,说;“有竞有争。”竞字的本义就是追逐,争字的本义就是争胜。有争就有论说,于是有争论;有争就有辩,于是就有争辩;有争就有斗,于是有争斗,又有斗争;有争就有战,于是有战争。
这些都是"争",老子对这些"争"有过深刻的思考和教导。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这是说,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
"天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好懂,正如老子说过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第2章,有的本子作"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等),那不就是不阻断万物的繁殖生长?不就是"利而不害"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圣人的有为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第27章),当然是与人不争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帛书一本作"人之道为而不争",此从通行本。
老子在这方面总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争的,天道只是有利于万物,从来不和其他东西争。人应该取法于天道,取法于道,取法于圣人;天道不争,圣人不争,那么人们也应当在竞争中学会"不争".如果我们懂了老子不争的深层道理是效法天道,也就知道老子为什么要提倡"不争之德"了。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68章)"士",王弼注:"士,卒之帅也。""不与",一些本子作"不争",王弼注:"不与争也。"这是说,善于做将帅的,不炫耀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被他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对斗;善于用人的,处在对方之下。这就叫做"不争之德",这就叫做能利用他人的力量,这就叫做配合天道的自古以来的准则。
那么,你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你怎么去学会老子的智慧"为而不争"?怎样在人际关系的竞争中我能"不争",我能做到"争"中的"不争","不争"中的"争"呢?.
我们来看看着名作家沈从文(1902-1988)的"不争",对于我们很有启发。
如果大家到他的故乡湘西去,可以看到他的墓碑,设计得非常有意趣。这是一块天然的顽石,这大约象征沈从文是一个质朴的人,但是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正直的人,正面刻有16个字: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能认识人
反面也刻有16个字,是美国汉学家张充和写的挽辞: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如果把这后面的每个字联起来读,就是"从文让人",沈从文有不折不从的性格,有灿烂得像星星北斗一样的创作,而且他慈祥又谦让,是一位赤子。我们知道老子就提倡做人要像赤子,对于人际关系主张要慈爱,要谦让,要"不争",这些都可以在沈从文那里看到。而那正面的4句话,是教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去认识人的,就是我们在前面讲座中说到的"识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