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老子谈竞争中的不争(上)(2)

2010-03-17 10:27
来源:一元一 作者:姚淦铭
这是文人的例子,确实值得分析一下的。今天的文人也是竞争得不得了,不妨看看沈从文的人际关系中的智慧。 他生在湘西凤凰城,这是靠近贵州的一座

  
  这是文人的例子,确实值得分析一下的。今天的文人也是竞争得不得了,不妨看看沈从文的人际关系中的智慧。
  
  他生在湘西凤凰城,这是靠近贵州的一座小城,十五、六岁(1917年)就当兵了,大约有5年的时间,这给他的人际交往有很不同于一般人的历练。有意思的是,他这么小年纪当兵,没有沾染上旧军队中兵油子的气味,相反学到了很多人际交往的东西。二十岁(1922年)他到北京求学,从此走上文学的道路。他说自己大概有两年,是穿单衣过冬的,气温是零下二十几度,算是个考验。因为大家欣赏"这个气概,凤凰人嘛,我又在军队里混了五年,什么都不在乎,冬天穿单衣,也不觉得寒伧。北京还有个好处,习惯朴实,所以我这个穷学生,很快就同清华的、北大的、燕大的、农大的一些人熟了,遇到困难,得他们帮助,有时候就到人家那里吃饭,这,大概也得力于那个'不在乎''无所谓'"(《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以后的20多年中,他创作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一系列文学精品,使他在文学上赢得了很大的成功,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近现代文坛的论争很多,沈从文有他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不争",他喜欢"清静",而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常显示自己不加入的态度。他遭到过很多的批判,有许多是不公平的,但是他不放在心上,这大概就是那种"不在乎""无所谓"起了作用。
  
  最后他主动地由"不争"走向退出,最后放弃了自己心爱的文学,今天说"出局"了。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到革命大学学习,又到四川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后来在历史博物馆管理文物,书写目录、标签等。后来"文革"中他自然被打倒,下放。70年代末,调到历史研究所,继续搞中国古代服饰史以及其他文物的研究。
  
  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着名的文学家,又正当四、五十岁壮年的创作颠峰时候,却被迫放弃了文学,来到了历史博物馆,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最普通不过的小职员,如果轮到的是自己,你受得了吗?不要鸣冤叫屈吗?不会牢骚满腹吗?
  
  沈从文胸中自有大智慧!你看,近现代文坛的论争很多,很剧烈,沈从文有他自己的见解,他"不争"-"为图清静"而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他遭到过很多的批判,包括自己的朋友、战友等,有一些是有道理的,也有许多是不公正的,但是他不放在心上,而且他主动地由"不争"走向退出,最后放弃自己心爱的文学。
  
  沈从文有这样的文学造诣却转而去搞考古文物的研究,很多人都为他可惜,但是他却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要求不同了,所以我就转到研究历史文物方面","因为在新的要求下,写小说有的是新手,年轻的、生活经验丰富、思想很好的少壮,能够填补这个空缺,写得肯定比我更好"(《在美国大学的讲演》).这可以看到是他"不争"的心态的大概情况,而且他深深懂得"不争"未必不是好事,"争"未必就是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其实不要说在国内,就是在日本、美国的许多朋友都为他惋惜。1980年78岁的沈从文在美国一所大学讲演时,说了一段话,很有启示意义,他说:"我并不因为社会变动而丧气。社会的变动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中国近30年的剧烈变动情况中,我许多很好很有成就的旧同行,老同事,都来不及适应这个环境中的新变化变成了古人。我现在居然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和各位谈谈这些事情,证明我在适应环境上,至少做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地退隐。特别是国家变动大,社会变动过程太激烈了,许多人在运动当中都牺牲后,就更需要有人更顽强坚持工作,才能够保留下一点东西。"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