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禅让:一个美丽的传说(2)

2009-10-28 14:05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海晏
当然,历史上的禅让并非只是作为观念形态而存在过。据历史记载,确曾有过统治者效仿先王尝试禅让之制。如魏惠王曾欲传国于惠施(《吕氏春秋·不屈

当然,历史上的禅让并非只是作为观念形态而存在过。据历史记载,确曾有过统治者效仿先王尝试禅让之制。如魏惠王曾欲传国于惠施(《吕氏春秋·不屈》),魏将公孙衍亦曾鼓动史举游说魏襄王禅位于张仪(《战国策·魏策二》),而最著名的当属公元前316年燕王哙的“让国”。此事见载于《战国策·燕策一》和《史记·燕召公世家》,事件的梗概是:鹿毛寿劝说燕王哙:“您不如把国家假装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圣贤,就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而许由没有接受,于是尧便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燕王哙于是依计而行。后来,又有人对他说:“大禹举荐了伯益,却任用自己的儿子启的臣子当官吏,后来启及其同党从伯益手里成功夺权,因此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又让启自己夺了回去。”燕王哙又信以为真,为了避免大禹那种假禅让的嫌疑,他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全交给子之。结果,子之得以全面行使国王的权力,而燕王哙年老赋闲,反倒成了臣子。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王子及其支持者谋反,于是内战爆发,齐国乘机插手,两派在权力斗争中死者数万。

燕王哙让国给子之的事件,虽说是支持子之的说客的一个阴谋——燕王被鹿毛寿等人给忽悠了,但燕王自身沽名钓誉的政治作秀也是其中一个致命因素。在后世的王朝更替中,也不乏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闹剧,试图借这一形式来给权力的篡夺镀上一层合法性的光环。例如,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等等。先王禅让的传说与后世的禅让实践,一个多有虚构之嫌,一个难脱丑陋之弊,套用王国维的一句名言,可谓:“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时下有学者说,禅让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事实上,它自上而下的权力生成方式正与民主精神相反;也有人说它是“公天下”的体现。然而,掌权者如不把国家社稷首先视为私人物品,他又何“让”之有?燕王哙禅让给子之时,孟子正在齐国,他闻讯后表示强烈反对:“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孟子·梁惠王下》)并敦促齐国攻打燕国。孟子的这一态度,是基于他一贯的政治理念。在孟子看来,君王根本不能把权力给予继任者,因为这超出了他个人的权力范围。君王只能把继任者推荐给上天,上天才有权把统治权赋予某人。如果说确有尧、舜、禹三代权力转移之事,那也是出自天意。那么,上天的意志又是怎样体现的呢?孟子认为“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也就是说,“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因此,高高在上的“天”只是虚悬一阁,真正说了算的还是咱老百姓——尽管孟子并未言及民意表达的有效的技术手段。

(责任编辑:智慧草)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