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孔子提倡礼教目的是推动政务公开

2009-11-09 11:04
来源:儒学复兴论坛 作者:佚名
孔子赞同的周礼其实是一套“礼法”,主要是对统治者的道德约束。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孔子侍坐于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曰:“请食。”孔子先食黍而后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为食之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果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之下者,是从上雪下,臣以为妨于教,害于义,故不敢。”公曰:“善哉。”

这个故事同样被记载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意思是说,哀公请孔子吃饭,有黍米有桃子,孔子先吃黍米,后吃桃子。结果别人都笑话他,说:“黍米是用来擦桃毛的,不是吃的。”孔子说:“我知道,不过黍米是五谷之长,祭祀先王都先端上它。而桃子不过是六种水果之末,怎么能用黍米擦桃毛呢!”这番话当然会令统治者不快活。可我们听了,却应该很痛快!为什么?因为孔子利用礼教,揭露了统治者为所欲为的真面目。民以食为天,郊礼以黍为上盛,就是先王对后人的言教:务民以食,贵民所需。也就是说,孔子所赞赏的礼教,其实是当时的权贵们害怕的、企图逃避的一套游戏规则,它制定之初的目的,其实是对统治者权、利的限制,是对他们言行举止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则是:干你该干的,别干你不该干的,各尽其责,务贪图非礼之欲。

然而,以礼治国还并不是孔子最推崇的。我们知道,《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舜,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真正发自内心赞叹的,其实是尧舜时代,天下为公的“大同”政治。可是,自夏以后,家天下成为大势,无法逆回,夏桀商汤,再至纣王周武,几百年过去了。周武王举兵获得天下后,家天下已历几代更替,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这时有圣人兴,就是周公。周公辅佐周武王打下天下,亲身经历了农民起义的波澜壮阔,见证了百姓对腐朽官僚制度的满腔愤怒。后来他又辅佐成王,承前启后,稳定政权,制定一系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最大的特点,是除了法律之外,更完善了礼制,形成对统治阶级更为严格的约束,以保天下太平安定。孔子欣赏的,就是这套周礼,因为它代表了家天下较为人性、合理的管理方式,是一套对百姓、国家更为有利的统治形态。当我们置身孔子的时代和立场,你才能深深感到,孔子其实并非要发自内心地崇拜周礼,不过是想以周礼救世而已。当其时,天下为公(以道治国)已经无望,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以德治国)也不可能了,只好退而求其次,以礼治国,那就必须重塑礼制的威严,以约束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欲望,让国家的运转在国民都熟悉、可预知的游戏规则中进行。用今天的话说,你起码要政务公开吧,让大家知道你是按什么规则、标准和名分来决策做事的,总不能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那就天下大乱嘛,就正是春秋战国嘛。——这才是关键,为什么孔子14年游历,处处吃憋不讨好?说白了,孔子真是在逆流而上,欲替天下讨一个最基本的说法。孔子可是最早的唐诘科德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