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和谐状态同样是我们必须着力营造的。因此,儒家倡导的“人我合一”的中庸平衡智慧也给我们极大的启迪。事实上,人我之间既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羁圈,又反对一味地强调自我牺牲的说教,正是我们今天追求“人我合一”要达到的中庸平衡境界。它无疑是我们构建祥和稳定社会的伦理基础。
其三是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智慧,其理想目标是达到“欲理合一”的内心和谐状态。儒家认为要达到“欲理合一”的平衡状态必须谨守“以理制欲”的原则。先秦儒家在承认欲望之合理性的同时几乎毫不例外地主张对欲望必须进行理性的引导,孔子称:“克己复礼为仁。”按朱熹的解释:“‘己’谓身之私欲也。”荀子认为,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因此荀子的结论是:“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由于后来的宋明理学家片面发展了先秦儒家“以理制欲”的思想,把天理与人欲截然对立起来,形成了儒家禁欲主义的传统。这当然是其思想中必须批判的糟粕。其实,宋明儒家的失误恰恰在于他们离开了中庸的立场,在欲与理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地发展了“理”而打压了“欲”,从而破坏了欲与理的平衡。
在欲与理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对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现代人物欲的过度膨胀而造成心理失衡、道德滑坡和生活无序,已经被许多学者视为当今社会的“现代病”。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儒家所倡导的“欲理合一”原则显然从道德修养和生活情趣上给现代人指出了清明的出路。
(责任编辑:水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