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文化因素,中国的传统企业和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形成社会的主流,而只是作为一个孱弱的分支在惨淡经营着,更没有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指引,只是在按照家族式或是在实践中摸索运作着,一人发布号令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摸着石头过河。只是近几年有些企业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才立足于本土结合中国的文化特征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人的管理思想,这样这些企业才逐步的壮大、发展起来,初步跻身世界先进企业的行列。
中西方在商业、制度、人文环境方面的不同,使得业界所追捧的西方管理体系在中国并不是能百分之百地大显神通。中国企业界在这时就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本土的传统国学文化智慧,开始开创适合自身内外环境的国学管理体系。今天,我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国学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价值及这种精神价值对我们的积极意义时,于是国学文化思想被企业界纷纷用于管理。这个体系就是以国学思想为管理智慧之本源,在日常管理中融合西方管理体系一些操作方法的国学管理体系。
国学本来就是中国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之际,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是必然的,这正好是国学复兴的机遇。传统国学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气质,而并不是表面的功夫。我们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同时更应该是海纳百川,如饥似渴地学习,不应是一个狭隘的国学论者和盲目的中国式管理者,而是应兼容并蓄,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
把国学文化智慧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管理定位,然后扎实做好研究,是眼下的关键。要做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者、普及者,首先是学习国学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国学素养。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员工都得花时间学习传统国学文化,体会国学文化智慧,做一个懂国学文化的管理者和员工。其次是“化文化为德行”,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强调“做人”,儒家的“德行修养”尤其需要我们念念不忘。当前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正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和为人之道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三是“化理论为智慧”,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转知识成智慧”,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能起到作用,国学文化中丰富而深刻的智慧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中国古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人生境界,可见“修身”——提高个人和企业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国学文化智慧与企业管理结合,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要强调企业的全体员工要先把“人”做好,然后才能谈到管理的层面。即如果能做好人,那么管理可能就会“无为而治”了。中国式管理的关键是人,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合理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凡事“依法办理”。西方的管理强调“目标、绩效、考核、量化”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末”的东西,而中国式管理却是强调“修身、安人”,强调人之“本”,以自然的方式自得其乐地顺势行事。所以国学文化智慧对于企业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责任编辑:空谷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