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预测是战略决策的前提(2)

2010-03-17 11:00
来源: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作者:郭济兴等
任何决策的对象都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是内部诸要素和内外环境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的有机整体。 因此,决策不是对信息资料的简单汇总,而是要实

  
  任何决策的对象都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是内部诸要素和内外环境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的有机整体。 因此,决策不是对信息资料的简单汇总,而是要实现认识的飞跃,它需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这种分析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要全面系统,相互比较
  
  官渡之战前夕,为消除曹操的顾虑,多谋善断的郭嘉指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路线、法治、气量、谋断、道德、仁爱、明察、用兵等,几乎涉及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切方面。正是这样对敌我双方详尽的对比分析,澄清了对形势的错误认识,消除了曹操的一些疑虑,才使曹操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赤壁大战前夕,孙权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召回周瑜帮助决断。东吴的和、战双方在朝堂之上展开了辩论。主降派的代表张昭认为: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占据主动;军力上”近又得荆州,威势愈大“;同时江东的地利条件已失:”吾江东可以拒曹者,长江耳。今曹朦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因此,东吴的出路只有一条--投降。周瑜针锋相对指出:政治上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孙权是为国家除残去暴;军事上,曹操犯了兵家四忌:一是后方不宁,马腾、韩遂为其后患,二是曹军多为北人不熟水战,三是隆冬盛寒马无蒿草,四是士卒不服水土多生疾病。于是得出结论:曹兵”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周瑜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振奋了孙权的精神,初步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此后,诸葛亮又指出:孙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 ”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必须进一步”以军数开解, 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于是周瑜又夜见孙权, 详细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曹声言”水陆大军百万“,其实 ”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然后信心十足地表示:”周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第44回)至此,孙权的一切疑虑才得消除,下定了与曹操决战的决心。
  
  以上事例说明,在分析研究已有的信息情报时,唯全面系统才能不失于偏颇;唯注意比较,才能揭示差别和矛盾,突出双方的优势和劣势,降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度,提高预测的精确性。
  
  二是注意变化,动态分析
  
  彞陵之战初期,陆逊看到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于是下令乘高守险,不许出战,”以观其变“.任蜀军在阵前”辱骂百端“,甚至”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陆逊只令”塞耳休听“,视而不见,采用了战略退却的方针。这就促使刘备及其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怠、松懈、轻敌的方面转化,直至刘备 ”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余屯,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战争的形势转向了有利于东吴的方面。这时,被双方都讥笑为孺子、懦怯的一介书生陆逊,一反常态,抓住反攻的太好时机,雷厉风行,调兵谴将,实施火攻,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成功。战场的辩证法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对立面,要注意研究优劣、利害、得失、进退、动静等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并及时做出合乎时宜的决策。静态的分析,一成不变的方案,是适应不了动态的系统和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的。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