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孙策临死前给弟弟孙权遗言:“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里,正是反映了在识人基础上的用人之长。
《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周瑜的形象,是青年英雄,血气方刚,才华横溢,不愿受制于人。这种性格, 对于协调内部人际关系可能欠佳。比如在赤壁之战前夕,东吴和战两派争执不下,孙权请回周瑜商议。周瑜在未见孙权之前,先后会见了五批人。先是主战派人物鲁肃介绍了一下朝内争议,周瑜回答:“子敬休忧,瑜自有主张”;接着张昭等主降派陈述了理由,周瑜表示:“吾亦欲降久矣”,“明早见主公,自有定议”;随后程普等一批主战派武将求见,周瑜表态:“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再后又和一帮态度暖昧的人会见,便模棱两可地说了一句:“瑜自有主张”;最后一班人争争吵吵来见周瑜,周瑜干脆说:“不必多言”,而且“冷笑不止”.其实周瑜是成竹在胸,早有主张。但他在不同意见者面前表示不同的态度,近乎于捉弄人。从作者的刻意描写中可以看出,周瑜高屋建瓴的气概和允推独步的才能,的确是令人赞叹不巳的;可是,也反映了他不善于沟通不同意见,不善于做反面意见的转化工作。他的这种性格特征,虽然不能有效地调节内部各方面的意见,但反映在对外事务上,特别是面对强敌入侵时,却总是表现为富于进取,坚强不屈,敢于抵抗。“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嘱托,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孙策死后第二年,孙权打算西征黄祖,张昭反对,理由是:“居丧未及期年,不可动兵。”周瑜立即驳斥道:“报仇雪恨,何待期年?”在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和战两派争吵不休的危急时刻;又是周瑜最后坚定了孙权的抗战决心,并亲自率兵以少胜多抗击曹兵。赤壁大战的硝烟刚刚熄灭,还是周瑜毫不迟疑,与刘备展开了荆州诸郡的争夺。至于张昭这个人,小说中的形象是老于世故,缺乏进取,在对外方面总是立足于守,大敌压境时甚至打起个人的小算盘。赤壁主降的代表人物是他,彝陵之战前夕过高估计刘备、反对任用陆逊的还是他。让这样的人负责外交事务,免不了要丧权辱国。但他长于处理内部事务,因此孙策才有“内事不决问张昭” 之说。
还有一个例子是诸葛亮之用马谡,错就错在用其所短。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颇通谋略。当他作为一名旁观者观察问题时,常常能旁征博引,头头是道,有时甚至能提出颇为高明的见解。因此,他作为“参军”是适得其所。诸葛亮南征时,他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就很有道理。但从能力上看,此人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统率大军独挡一面的本领,一旦自己进入局内,就被复杂的客观现象所迷惑,不知如何是好,只有照搬书本。刘备评价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司马懿讥笑他“徒有虚名”,可谓贴切。从性格特征上看,他自恃才高,骄傲自满, 既蔑视诸葛亮的嘱咐,又不听王平的劝告。诸葛亮让这 样一名“大话秀才”去独立执行重大任务,是弃其长而用其短。他痛恨自已在街亭之失上“明不知人”,“授任无方”,是恰如其分的自责。
进一步研究《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再次强化了现代人才管理的如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