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追求无我”的老子之道(2)

2009-10-06 10:01
来源:国学论坛 作者:天山石
译文:天下的人都费尽心思(知,通智,引为费心)去追求事物完美,他(它)反而不美;都刻意地去追求善果,会适得其反,因为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

译文:天下的人都费尽心思(知,通智,引为费心)去追求事物完美,他(它)反而不美;都刻意地去追求善果,会适得其反,因为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李嘉诚先生曾以该章为左右铭,其主旨就是不可贪婪,万物都有其度,超越了就会走上反面。任何事物,权力也好,财富也罢,超过了度,都会失,都不属于你。李嘉诚先生“知止”,也就是掌握其“度”。《易·丰·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超过了“度”,就违背了自然法则,乃“天之道也”。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译文:事业很成功,事物很完美,不如选择(若)有瑕疵、有缺陷,因为有缺陷,才会使人们不停地去弥补它,会使它永不衰败(敝);同样,圆满的不如选择有漏洞的(冲,流淌,引为漏洞),人们会为补充不足而努力,使之用之不竭。

这里有很深的哲理,李先生用开水作比喻,人们不停的烧火,总想达到一百度,却始终在九十八、九十九,因为到了一百度,就蒸发了。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人们才会为完美它乐而不疲此使事物有生命力,永不衰竭,这是“知止”的真谛。

三、“不富以其邻”的和谐思想

“不富以其邻”来于《易·泰》,说白了就是不在邻里炫耀富有,是平安(泰)的条件之一。如果炫耀,会引起邻里之间,同行之间相互眼红或猜忌,产生矛盾,引发不安定因素,就无法构建企业(家庭)周边和谐的发展生存环境。李嘉诚先生借用一位银行家的话说:“如果他们需要两辆车时,他们会刻意买两辆完全一样的普通车,让人认为自己只拥有一辆车,因为他们不希望邻居认为他们在向别人炫耀财富。” 又说:“在西方,人们最看不起就是那种炫耀财富的‘暴发户’。” 老子深得《易》道,在十五章中说“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处事谨慎,像在冬天涉足冰河;谋划细腻,唯恐考虑不到四邻,像害怕他们似的。)六十九章的“不敢为天下先”,也含有“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即“不富以其邻”的思想,也就是李嘉诚先生所说的“树大招风”。如何居其德,老子在第八章一口气讲了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译文如下:

在居住处,处理好邻里关系,广结善缘;心胸宽阔,像无底的深渊一样尽纳天下百川;给予社会的付出,如苍天一样广,一样大;言必信,行必果,以诚待天下人;若从政(正),善于治理;在事业上,善于各种技能;并有良好的工作、作息习惯(动善时)。

这段译文,是从我的注解中摘录下来的,本人对李嘉诚先生了解得不是太多,仅限于从媒体中拾零。老子的以上“七善”,是否写照了李嘉诚先生,由知底者去评说。

四、“追求无我”的最高境界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是从媒体上听到的,当时随手记下,并不在意。在注释《老子》时,才知其很深的哲理内涵。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