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庄子·逍遥游》智慧:“五蕴俱空”论(四)

2009-10-17 15:52
来源:国学论坛 作者:本無名
《庄子》、《抱朴子》等诸多道家典籍中都记载了黄帝治世而后得道成仙的故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尧治理天下的人民,使海内政治清平;他从汾水沿岸一直往北,到遥远的姑射山中,拜见了四位得道的神仙,他不禁恍然大悟,把天下都忘掉了。

庄子智慧

尧作为一个圣君,可以说是以天下为已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所以“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创造了丰功伟绩、千秋万代。但是他到藐姑射之山见了四位神仙后,怅然若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为天下和功名所累,和这些神仙比起来,自己太渺小了,治理好了天下又算什么呢?我们儒家极力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之道,而道家则推崇“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出世之道,这是两种层次的两种不同境界。

前文肩吾是执著于自我认知和心智,也就是执著于五蘊中的“识”蘊;瞎子和聋子是执著于自我的感官认识,也就是执著于“色”蘊;宋人是执著于自我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执著于“想”蘊;而尧是执著于自已的作为,功名事业,,也就是执著于“行”蘊。执有了执著便不能无已,所以不能得道,更不能逍遥游。所以庄子在提出了什么是“逍遥游”之后,继续论述如何实现“逍遥游”。分别从色、想、受、行、识五个方面举例论述,空了五蘊才得解脱,方可得道。

《庄子》、《抱朴子》等诸多道家典籍中都记载了黄帝治世而后得道成仙的故事。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说“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因为色即是空,世事无常,所以佛家教导我们不要执著,道家教导我们无为而治,当我们不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不执著于“受、想、行、识”,那么必定是脱胎换骨,必定是有不可思议之境界,何况是小小的“逍遥游”呢!

(责任编辑:堇靡)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