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智慧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若再来代替你,是为图虚名而来抢功吗?这些都只是身外之物,难道我在乎这些虚名虚利吗?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不过占一棵树枝;偃鼠喝大河里的水,不过喝满一肚皮。算了吧,我的君主!你还是回去吧,天下对我是没有什么用的。厨师不做祭祀用的饭菜,掌祭典的人也决不能越位来代替他的工作。”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这个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呢?为什么尧这样的“圣人”要让位于他?《史记·伯夷传》中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东汉至西晋的时候有个很有名的人叫皇甫谧,一生编撰过很多书,其中一本书叫做《高士传》,里面也有许由的记载。
许由,据传是尧舜时代的贤人隐士。尧得天下后,勤恳劳作,四海升平,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富强。这时候尧在位要70年了,估计是人老了有点力不从心了,又很谦逊的认为自己能力不够,认为天下应让更贤德的人来治理,所以求贤若渴,很急切的寻求贤士继承他的事业。有一次,尧听说有个叫许由的人贤名远播,顿时大喜过望。遂停下政务,去寻访老许。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今河南登封箕山脚下的颖水河边找到了许老先生。好不容易发现了这位贤人,所以刚一见面,尧就诚心诚意地要把执掌天下的大权交给许由,喻其为“日月”,自比“烛火”,意思是日月出来了,我这把年纪的人了,就像烛火一样相形见绌,起不到大作用了;你的贤德才能,足以像“时雨”一样泽被天下,有你这样的人才治理国家,就不用我这样劳心劳力傻乎乎的再“灌溉泽禾”了,所以还是你出山来治理天下吧。这段话好理解,而下面这段,歧意就多了。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大部份的解释是:许由很生气,对帝尧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若再来代替你,我是为虚名吗?名是实的影子,我要做影子吗?”这样理解就成什么意思了呢?就是说,你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很太平,现在叫我来接班代理,我为了什么,名不正言不顺的,难道是为了图点虚名吗?意思是功劳都被你占去了,我还来做什么,傻瓜啊?这样的事或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尤其是政府机关。某某领导在位时搞的所谓“政绩” 特别是一些形象工程,等其离岗退位新领导上任时,这些工程不是被搁置就是被推翻,为什么?你的功劳又不是我的,我做了也没好处,不如做自己的政绩。若这样理解的话,许由和尧的对话很没礼貌,有失风度,怎么可能被誉为“高人隐士”呢,显然不对。
纵观上下文,庄子引用“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是为了再次论述“圣人”、“神人”和“至人”的区别。尧这类人就是举世公认的“圣人”,是前文述及之所谓“德合一君”和“而征一国”之人;而许由是前文述及“宋荣子”一类的“神人”,这类高人隐士如何呢?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不为外物所累,不为世事、名誉、钱财、得失、荣辱等等所困。所以,这段话的意思应当理解为,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若再来代替你,是为图虚名而来抢功吗?这些都只是身外之物罢了,难道我在乎这些虚名虚利吗?” 也有的人认为许由既为“高士”,主要是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又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不服,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所以辞让天下,连夜私奔岐山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