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连叔听后说:“是呀!瞎子,无法让他欣赏色彩和图案的美观;聋子,无法让他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其实就是指你呀!
庄子智慧
肩吾本来是想找个知音,搏取一下连叔的支持和同情,结果没想到却被连叔斯文的骂了一通。通过瞎子和聋子的比喻,暗批肩吾一类人认知有限、少见多怪、思维缰化、境界狭隘,总是以自我立场,或是以自我认知为判断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虚实真伪。比如有一张纸,正面写了个“东”字,背面写了个“西”字,甲站在一边看到“东”字,结果就断然肯定纸上的字是“东”字,而极力否定还有“西”字。在甲看来,自己所见的才是真实的,凡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不是自我认知领域的,都是天方夜潭,是虚幻而不存在的,是不可思议的。这类人往往是现代唯物论者的突出代表。实际上这类人真的是很好笑,难怪连叔要骂人了。我们在前文中述及:“人的眼界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北海之神在听了河伯的感叹后说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茫茫宇宙,浩无边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长,却一样是微乎其微的渺小,我们对宇宙世界的认知也是微不足道的“有限之有限”。所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认知的逐步提高,我们所谓的“科学”常常会出现“今天推翻昨天,明天又推翻今天”的笑话。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认为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均是真理,但至少不要草率和轻易地否定之,因为这不符合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实庄子举的这个例子,包括后文的很多比喻,实际是教我们看待问题的方法:不要总是以自我的标准和立场看待问题、判断是非,不要太执著于“自我”,有时候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换个胸襟看问题或许更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其实也是在教我们,如何修“至人无已”,也就是教我们如何才能修到“逍遥游”的境界。佛学和道学其实都是智学。禅宗中有则“风动幡动”的著名公案,其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庄子在前文中论述了什么是“逍遥游”,从这部份开始是细而论述如何才能实现“逍遥游”。佛道本相通。从佛学的角度来讲,证得“五蕴俱空”才能求得解脱。《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若能证得五蕴空相,也即可以实现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