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讲受蕴。“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想蕴”是指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指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蕴”,“行”是行为,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识蕴”,大乘佛教的解说是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即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也就是--“末那识”,是指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以上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聪明的人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庄子说“瞎子,无法让他欣赏色彩和图案的美观;聋子,无法让他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意思是不要执著眼睛、鼻子等六根,不要执著于感官认识,要知“色蘊”空相。只有学会悟空,才可得道,才可“逍遥游”!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