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庄子·逍遥游》智慧:“五蕴俱空”论(一)(2)

2009-10-17 16:03
来源:国学论坛 作者:本無名
庄子智慧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是也。“色蕴”属物质范畴,其余四蕴属精神范畴。“色蕴”,指一切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

庄子智慧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是也。“色蕴”属物质范畴,其余四蕴属精神范畴。“色蕴”,指一切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躯体这“五根”;外色就是指与眼、耳、鼻、舌、身、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五境”。我们常说的“六根清净”,“六根”者即为眼、耳、鼻、舌、身、意;而“六尘”者即为“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五根属色蘊,“意”根则属识蕴。为什么称为“六尘”?尘者,遮迷本心之物。“色尘”,是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声尘”,是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香尘”,是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味尘”是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触尘”,是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法尘”,是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所以说什么是魔?眼耳鼻舌身意是也,没有六根,也就没有六尘,也就不会染污本心。

其实佛家所说的这些道理和道家的理论是一样的。《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下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所以佛称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我们常常会被酒色、钱财、权力等等各种各样的诱惑迷惑而不能自拔,实感可悲。

可能很多人会想不明白,眼睛鼻子长着就是派这个用的,如何使之空呢?佛在菩提树下静坐睹明星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只有我们的心回归清净到一心不乱才可见到本有佛性,与佛无二无别。《心经》说“远离巅倒梦想,究竟涅盘”,所以要得道证得解脱,首先要“悟空”。关于“空”的解释,前文已论述,空不是没有,而是无常,故不要拘泥于执著五蕴。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所以要证得解脱,实现“逍遥游”,必须先空五蕴。佛学道学都是一门实证的学说,并不是瞎想瞎编的,修到哪一阶段,哪一级别,都可得到实证。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