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中庸》的至诚之道(2)

2010-04-10 10:59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作者:王岳川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如果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如果不是天子君王,而是士、思想者、知识分子,他们就应该去做自己份内之事,而不能去议定制礼,不能制定法度、考订文字。因为议礼、制度、考文是最高领导君王去做的。今天,天下车辆已经同轨,文字已经统一,行为也已经有同伦常的关系。如果拥有天子的地位,但是没有圣人的德性,你是天子也不敢去制定礼乐。同样,如果有圣人的德性,但没有拥有天子之位,也不敢去制定礼乐。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我喜欢夏代的礼仪。“杞不足征也”,但是夏的后代已经衰亡,现在只有一个杞国,却是不足以证明夏礼的情况啊!这是文献不够。我学习殷商的礼,那个时候殷商的后世宋国还存在,还可以考辨,但是也不全了。“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夏是古代,商也是古代,孔子都不选,因为他认为夏礼殷礼的很多东西都弄不清楚,文献不够,即使用了不一定就好,所以孔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说“吾从周”,用今天的礼,用天下人都用的周礼,用当代的周礼来推行,这说明孔子能够与时俱进。其实,韩非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间推移事情必不一样;事情不一样在策略上就要有变化。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不要对古代的东西抱残守缺,纹丝不动。“不法常可”,要与时俱进,要有新的法则。那些认为孔子抱残守缺恢复周礼而反对今天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中庸》第二十八章引用孔子的话否定了生于今世而反于古道的人,可以说,这与一般认为孔子有复古主义倾向的看法有所冲突。其实,孔子所要恢复的周礼恰好是为了满足当今之用,而不是一味维护古之道,因此不能认为孔子是抱残守缺的复古主义者。整体上看,孔子一生其实充满了创新精神。就时代而言,孔子之前的“儒”,大抵为灭亡的殷商遗民的文化宗教,其现状为亡国遗民柔顺心态以取容,所以不少的古代思想家将“儒”训为“柔懦”。而孔子却提出了“入世”和“有为”的实践哲学理念,汰变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坚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抱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信念和求道态度。
 
(三)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儒家强调只有推行中庸之道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君主,称王天下有其实行的方法。“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治理天下有三重境界,可以减少过失。第一重境界:“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上古时虽然很好,但无从证明,无从证明就得不到信任,得不到信任,百姓就不会顺从。也就是说,再好的理论,没有实践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行不通的。第二重境界:“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后世时虽然很好,但是没有崇高的尊位。没有德高望重,高山仰止的德性,就没有尊位,没有尊位就得不到信任,得不到信任,老百姓也不顺从。这个时候,圣人大道出现了,就是第三重境界。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这里《中庸》把君子之道一分为六,也可以说是六个基本原则。第一,“本诸身”,从自己本身做起,即以自己的品德修养为根本。第二,从老百姓反馈中验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纲领是否正确。第三,上推去考禹、汤、文王三王,比较他们做的事和我做的事,看自己有没有犯错误。第四,借助天地之间,看是否合乎自然的规律。第五,问天地鬼神看有没有疑义,看有没有愧对自我本心。最后,等到百世之后,圣哲之人来临也不感到疑惑,没有异议。把天、地、人、神,当代、未来、自我本心、老百姓,从实践层面到观念层面都触及到了,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之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之人也”,也就是说,让鬼神来考辨,都觉得无愧于天,无愧于鬼神。百世之后的圣人来看待这个问题,看待我们的纲领,也都不会有疑惑。这就叫知天知人,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