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秦帝国纵横天下的秘密:锋披天下的青铜兵器(2)

2009-06-25 10: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关于秦剑,还有两个令世人惊叹的科技奇迹: 第一个例子是,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第 11 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把“记忆合金剑”。这把青

关于秦剑,还有两个令世人惊叹的科技奇迹:

第一个例子是,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第11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把“记忆合金剑”。这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公斤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程度超过了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俑坑里,不能不使人由衷赞叹我第二个例子是,199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内又发现了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公分,剑身上共有8个棱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8个棱面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结构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中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掌握了这一先进的工艺。

二、装长柄的短剑——青铜铍

 

青铜铍:出土于一号坑T2方三过洞。为长兵器。铍体形似短剑,两侧六面,茎体扁平,后部有孔,用以穿钉固柲。茎与身一次铸成,铍格为附件。铍首长35.45厘米,茎长11.6厘米

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过去很多出土的铍兵曾被误作短剑。在秦俑坑中发现的多件青铜铍,尽管在制造时间上前后相隔十几年,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

铍体形似短剑,两侧六面,茎体扁平,后部有孔,用以穿钉固柲。茎与身一次铸成,铍格为附件。

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铍,铍首长度多为35厘米左右,茎长12厘米左右,铍之木柄(柲)多已腐烂残损,铍身刻有“十五年寺工工”之类铭文,茎上刻有“十六”等字。“十五年”为秦始皇纪年,“寺工”是中央主造兵器的官署机构,铍上最后还刻有实际生产的工匠名字。

秦俑坑已发现青铜铍16件,可以订正把过去将铍误视为短剑的错误。

三、辉煌的金戈铜戟、吴钩利矛

青铜金钩:出土于一号坑东端长廊部分。钩体如弯曲的镰刀,分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钩身齐头,截面作枣核形,对开两刃。柄系实心的椭圆体,通长71.2厘米,宽2.33.3厘米。金钩是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一种短兵器,称之为“吴钩”,是一种仪卫性的兵器

青铜戟(戈、矛联合体一号俑坑出土):出土于1号坑T10方六过洞,属长兵器,为戈、矛的联合体。戈头为长胡四穿,弧援,刃内。戈通长26.7、援长16.7、胡长12.5、内长10厘米。出土时有柲和铜。柲为木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