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前210年)。这时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秦始皇巩固内部的工作已经完成,边地长城的修缮已基本结束,边防已经巩固,对匈奴作战的各项准备皆已就绪,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大败匈奴军,一举收复河南;次年又渡过黄河,攻占高阙,控制了阳山、北假一带,从而使秦代的边境向北推进很远。为了巩固新占领的地区,于是开始第二阶段修建长城的工作。第二阶段的任务共有两项。一是“自榆中(今甘肃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也就是从今天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一带开始,同第一阶段由狄道沿洮水向西北延伸的长城相连,沿黄河而东,直到与阴山相连,即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的西端相连,并在沿河岸边修建44座城塞,建立44县,从而加强沿河的防御,二是在高阙、阳山、北假一带“筑亭障以逐戎人”。也就是重新修复赵武灵王时所建的阴山北长城,并自高阙向西南延伸很长一段,直至与当时的流沙(今巴丹吉林沙漠、滕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总称)连接;向东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会合后,于今内蒙卓资一带转向东北,逶迤于今内蒙商都县北、化德县南、河北康保县南,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与原燕国的长城相连。这两项任务都是以新筑为主,包括修复赵武灵王的阴山北长城,由于匈奴的长期破坏,亦和新筑相仿。加之地形复杂,多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因而任务十分艰巨,仅靠蒙恬所率部队和沿边郡县的军民是难以完成的,遂大规模地动用了内地的人力和物力。《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司马迁曾亲身游历秦代长城,他在《史记·蒙恬列传》的结语中说;“吾適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水经·河水注》中引杨泉《物理论》说:“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掌柱’”。据估算,当时投入筑长城的部队约50万,民夫约50万,总人力不下100万。由此可知,秦代劳动人民为了修建万里长城,不知付出多少牺牲和巨大的代价!
二、万里长城的结构和布局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城墙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一般修建在险峻的山梁岭脊之上或大河深谷之侧,以便“因地形,用制险塞”;只有草原、荒漠、川旷无险之处,才平地起城。筑城的基本方法是夯筑,如今甘肃临洮长城坡的秦长城遗址,即为夯筑而成。长城坡在临洮东约50里,两山夹峙,形势险隘,秦长城即跨于两面高山之上,可谓险上立险。半坡上有一个巨大的豁口,俗称长城口。长城口实为古代关隘,从其南恻倒塌的断面看,最下一层为生土,高约l.5米;生土之上为压实的黄土,厚约3米,进深残存约10米;黄土之上筑有夯土层的城墙,墙高残存约2米,宽约3.5米,夯土层厚6、7、10厘米不等;其结构与南北两侧的长城城墙相同,并彼此相连。在长城口南北两侧的长城,各保存约200米,其延伸部分已难以辨识。与长城口相连的长城断面,呈一梯形,高约2.5米,上宽约2米,基宽约3.6米,夯土为黄色粘土并夹有碎石。从断面看到的长城城墙,上部已裂塌成尖堆状,现存高约2.8米,下宽约2.9米,夯土层厚6至9厘米,夯窝不甚规则,直径一般3——4厘米,属于早期的夯筑办法。从侧面远望,长城立于山梁之上,若断若续,有如长龙起伏。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秦代长城的雄姿。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