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秦代的长城与军事防御思想:空前统一而强大的国防(二)

2009-06-27 17:1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万里长城不仅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免遭匈奴之破坏,而且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长城城墙相结合的是沿边的大量城、障。所谓“城”,本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即《管子·度地》中所说的“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而这里与长城紧密相连的城,是指在长城沿线所修筑的军事要塞,主要用以驻军,也用于住民,以利军民结合,共同守卫边防,开发边疆。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命蒙恬“城河上为塞”,并设置44县,就是在沿黄河筑长城的同时,在各要害处筑了许多城塞,以加强对重点地段的控制和防御。又如在今河北围场境内的秦汉长城遗址旁边,发现许多与长城紧密相连的小城,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也有的小城建在长城内外的纵深方向,这些城都是用来加强重点地段防御的。所谓“障”,即边塞险要处用作防御的城堡。颜师古在《汉书·武帝纪》中解释说:“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入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秦制亦当如此,秦始皇三十三年命蒙恬在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就是在修建长城的同时修建大量障塞的明证。障与城的区别在于大小不一和作用不同:城比障大,既驻军又住民,用来加强重点地段的防御;障比城小,只住官兵,不住居民,用来加强险要之处的扼守。城和障都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两项设施,长城的防御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加强。

与长城相配套的辅助设施还有大量的亭、燧。亭,本指古代边境上监视敌情的岗亭,有守望、战斗、通信等作用,往往与障、燧相结合,所以常常亭障、亭燧并称。燧,本指古代报警的烽烟,实际设施为一高台,上面有卒瞭望,下面有人守卫,发现敌情则白日燃烟,夜间点火,因而也称作烽火台或狼烟台。长城出现后,亭与燧相结合,成为长城的重要配套设施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秦始皇命蒙恬“筑长城亭障”,即包括大量的亭、燧在内。亭、燧一般都设在高处,根据地形条件,相距十里左右一个。有些亭、燧分设在长城两侧,以利各段之间互相联络;有些在长城之外向远处延伸,以利提早报警;有些通往首都方向,以利军情尽快上达;还有些通往附近驻军和郡县,以利协调各有关方面的应敌行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