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样还不够,他们的敌人是十分强大的,为了迎击蜀汉东征军,东吴也动员了庞大的阵容。总指挥陆逊就不用介绍了,偏将军韩当,是跟随孙权之父孙坚打天下的老将,参加了孙吴政权的几乎每一次大战,经验丰富;建武将军徐盛,孙权亲手提拔起来的中生代,最擅长的就是以少御多,是第二代吴将中的佼佼者;昭武将军朱然,孙权的同学,吕蒙认为其“胆守有余”,临终前推举他接替自己的位置;建忠中郎将骆统,才兼文武,所领为东吴名将凌统的旧部;安东中郎将孙桓,智勇双全,曾经诱降关羽部下五千人。相比之下,蜀汉的高级将领阵容就有点寒碜了,冯习、张南、辅匡等人虽然在资历上跟镇守汉中的魏延差不多,都是跟着刘备从荆州打进益州的老人,但在能力上可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只有一个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算是在战略方面颇有些眼光的儒将,但也没有什么指挥经验。除了指挥层能力的差距外,数量上也比较吃亏,在四万蜀汉军的对面,东吴军集中了五万军队,而比起已经出动了几乎全部机动部队的蜀汉来,这仅仅是吴军的一部分而已。即使蜀汉东征军能够击败夷陵一带的陆逊军,后面还有公安的左将军诸葛瑾部大军,再往后还有坐镇武昌的孙权,这还只是东吴的荆州驻军,更别说还有扬州的吕范、贺齐、朱桓等吴军主力,双方的综合国力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就在蜀汉大军开到秭归时,陆逊就派将军宋谦等人进攻蜀汉前锋,接连攻破了五个营寨,给了刘备一个下马威,但这并没有让来势汹汹的蜀汉军为之却步,大战已经一触即发了。
公元222年(曹魏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东吴黄武元年)春二月,刘备亲自带大军从秭归出发,长江北岸的吴军早就贯彻陆逊诱敌深入的战略,在汉将吴班和陈式的进逼下主动放弃了夷陵城,撤退到夷道县的猇亭;而长江南岸的吴军万余人则龟缩进夷道城内。
刘备在荆州统治多年,基础十分雄厚,他的宽厚待人与东吴政权镇压为主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荆州人心思汉。早在巫县之战后不久,武陵郡(今湘西一带)的少数民族就派使者到成都向刘备表忠心,而蜀汉军攻占宜都郡大部以后,已经与武陵郡相接,刘备立刻派遣侍中马良(字季常,襄阳人)带着印信和金锦赶往武陵,对少数民族各部落首领封官许愿,以利诱之。武陵少数民族果然群起响应,部落头领沙摩柯还带着部队到夷道支援蜀汉军,零陵、桂阳二郡的亲汉反吴势力也蜂起响应,一时间整个荆州南部,除了驻扎有东吴重兵的长沙郡和武陵郡公安城外,烽烟四起。
眼看大战在即却后方不稳,孙权不得不派遣本来作为预备队在长沙屯驻的平戎将军步骘率交州军一万人赶到交通要道益阳戍守。此时如果刘备能派出一支精锐深入荆南,发动所有的亲刘反吴力量,即使不能形成燎原之势,拿下整个武陵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样蜀汉军在荆州也有了一个比较稳固的落脚之处,有利于持久作战,可惜刘备的眼光都集中在陆逊大军身上了,计不出此,另一方面,他身边确实也缺少这样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曾经在桂阳郡当过太守的赵云是最好的人选,可惜因为反对伐吴战争,也被留在江州搞后勤了。
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刘备有些得意忘形了,使出了最为后人诟病的一记昏招,命令部队“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四万人分摊到五十几个营寨里,这不是等着让敌人来各个击破吗?而且还分了一部分让镇北将军黄权带着在长江以北防备魏军,兵力极度分散,虽然有武陵少数民族军队赶来助阵,使得蜀汉军兵力有所增强,但也增加了指挥上的复杂混乱程度。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刘备这样部署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陆逊把几百里山峡险谷让给了蜀汉军,本来就有拉长刘备战线的打算,这样东吴水军随时可以从江面上袭击蜀汉军后方。而几万蜀汉军要是全集中在夷陵,是施展不开的,所以刘备不得不搞了个折中,在与东吴军交战的前线选择险要关键之处,分别扎营,而且尽量集中兵力,五十余营中有四十多营都集中在了夷陵前线。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