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五日,崇祯帝磔杀袁崇焕之心已决,诏谕廷臣:“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至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八月十六日,中秋节刚过,崇祯早朝下诏:“以袁崇焕付托不孝,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人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由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此种“莫须有”罪名,均属子虚之谈,但生性多疑又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出于某种原因,非杀袁崇焕不可。当日午时,“风霾昼闭,白日无光”,袁崇焕被押赴北京西市以惨无人道的“磔刑”处死,时年46岁。崇祯磔杀了袁崇焕还不足以解恨,原来还要诛其九族的,得何宠极力申求,免死者300余口,但兄弟妻子仍然流放三千里。
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的罪名遭“诏磔西市”,伏刑之惨状,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的百姓不明真相,受到奸臣阉党宣传的蒙蔽,都相信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说法而恨之入骨,“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乃止。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袁崇焕就这样横遭“千刀万剐”惨绝人寰的磔刑。但面对此桩千古奇冤,袁崇焕至死莫白。
袁崇焕与岳飞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悲惨的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前线被南宋高宗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让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冤杀于风波亭;袁崇焕千里勤王,击溃后金围攻京城之后,被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的罪名逮捕下,并以磔刑处死,后世称之为“节比文山(文天祥),冤同武穆(岳飞)”。
从后金建立以来的历次南侵来看,袁崇焕是惟一能够抵挡和屡败后金大军、捍卫边关的杰出将帅,崇祯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也就是说,袁崇焕一死,明朝亡国已成定局。
迷信风水 自毁“长城”
袁崇焕是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被处死的,当时人们不明白真相,这个“卖国贼”的罪名让他整整背了153年。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乾隆帝弘历披阅《明史》,发现袁崇焕的冤案,感慨“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尴尬,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致使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载《清高宗实录》)。又阅《清朝实录》,查出是皇太极通过杨、李二太监使用“反间计”,假崇祯之手将劲敌袁崇焕除掉的史实。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并“着广西巡抚查出袁崇焕后裔,量材录用,以奖忠良”。